遺失的葡萄酒----從古典時期到地理大發現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變史
(第二十章)
第八幕·中世紀葡萄酒文明的驕傲——法蘭西玫瑰(六)
海上馬車夫的貢獻
百年戰爭以后,讓我們把時間快進兩百年,這時的歐洲已經走出中世紀,從意大利半島掀起的商業浪潮讓商人步入整個歐洲社會的權力階層,資本主義經濟,這一前所未有的新事物開始在歐洲各國生根發芽(參見后期的葡萄酒文明中世紀史意大利篇)。然而,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近五百年來,真正意義上主導過世界經濟的國家只有三個,即荷蘭、英國和美國,因為只有它們對市場經濟進行了接力棒式的創新和發展。如果我們認真研究荷蘭在17世紀時的經濟狀況和經濟體制,會贊成以上的說法。這個只有今天北京市2.5倍面積的、處于海平面之下的小國,17世紀時擁有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造船技術、最大的商船隊和最強大的海軍,其商業機構荷蘭東印度公司于17世紀中葉已經在全球建立了約15000個分支機構,其貿易額占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荷蘭人號稱海上馬車夫。此外,荷蘭人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和最早的銀行體系。
盛極一時的荷蘭人貿易網絡和他們所建立的殖民地
當時的世界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荷蘭人經商的痕跡,這些經商貨物自然包括葡萄酒。17世紀的波爾多葡萄酒已經享譽歐洲,精明的荷蘭人從中嗅出了商機,隨風而來。然而,最初經手的波爾多葡萄酒交易給熱衷于遠航貿易的海上馬車夫上了一課:那時的波爾多葡萄酒十分容易變質,保存一般難以超過一年,最適飲用的葡萄酒一般是在釀造結束后存放數月的新酒。對于那些旅途中經受長期顛簸與冷熱交替的葡萄酒來說更是如此,這些酒在飲用時具有一種難以忍受的酸味,為此,荷蘭商人不得不把歷經辛苦帶來的葡萄酒忍痛倒掉。巨大的利益誘惑著海上馬車夫們,他們把葡萄酒蒸餾成為高度酒精,等到了目的地之后再兌水,這樣既可以防止葡萄酒變質,還能減少運費。
17世紀荷蘭人用于葡萄酒蒸餾的作坊
除了將葡萄酒蒸餾,一個古老的葡萄酒保質辦法也開始被荷蘭人在波爾多地區開始廣泛采用:在葡萄酒入桶之前先將硫磺放入桶里燃燒,以達到殺菌抑菌的效果。早在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就有人們使用硫磺的記載,古羅馬時期更有人直接對儲酒用的雙耳細頸瓶進行熏硫處理,或者是直接將硫片扔進酒里,防止葡萄酒的變質。這一技術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后漸漸不再被人們采用,直到約14/15世紀時在今天德國境內再次出現。當時由于硫磺濫用引發人體疾病現象嚴重,許多地區紛紛成立關于禁止或限制硫磺使用的法令。1487年,第一篇清楚介紹葡萄酒釀造過程中二氧化硫使用的文獻在德國羅騰堡發表,后來硫磺在葡萄酒中的原料和用量的使用才開始慢慢被規范起來。從此以后不斷有人提出用硫磺處理后的葡萄酒不利于人體健康,但依然有消費者樂于飲用這些酒,后人就防止葡萄酒變質也進行了各種嘗試,但直到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無論是釀酒師、酒商或是消費者,都開始接受用硫處理過的葡萄酒。
硫磺的使用讓人們意識到實現酒的長期存放已經成為可能。其實,何止是存放而已?只要用量和時機適宜,這一萬金油幾乎可應用于葡萄酒從破碎到貯存的各個環節,從而實現對釀酒過程的調控,雖然當時的人并不知道硫磺的工作原理,但卻因此發現了葡萄的浸漬潛力和陳釀潛力。過去,受釀造技術和儲存技術限制,波爾多葡萄酒色鮮味薄,香氣也不突出,人們根據酒的顏色特點直呼波爾多紅葡萄酒為Claret(意味深紅色,左圖),硫磺的使用允許葡萄原料破碎后在葡萄汁中可以有更長時間的存放而不變質,于是更多影響葡萄酒風味的天然色素、香氣物質和單寧從葡萄皮中被浸漬出來,至此,波爾多紅葡萄酒的顏色由深紅的風格開始向暗紅、紫色轉變(右圖), Claret這一稱呼漸漸不再流行。
如果說硫磺在葡萄酒中的應用是荷蘭人給世界上所有釀酒師和酒商的禮物,那么荷蘭人對波爾多濕地的改造和排水系統的設計則是值得波爾多人世代傳頌的善舉。17世紀的波爾多雖然已是葡萄園的天下,但是仍然有大量無用的濕地,當時波爾多最出名的葡萄酒主要產自格拉芙地區(Grave,法語中即石塊的意思,這一名字來自人們對當地地質的形容)。前來進行葡萄酒交易的荷蘭人最初可能是因為這些濕地嚴重妨礙了他們的貿易交通而起了改善此地地形的心思,荷蘭大部分地區處于海平面以下,荷蘭即為“洼地”之意,長期的與海相伴相生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驗,改造濕地對于荷蘭人來說并非難事,只需設計出合適的排水系統即可。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設計好了排水系統,濕地變得干固了,道路開始暢通起來,卻有好事的村民在波爾多的新土地梅多克(Medoc)的砂礫土上種上了釀酒葡萄,沒想到的是,這片土地上長出了優質的紅葡萄,越來越多的村民在梅多克建立葡萄園。這片土地的交通并未因荷蘭人的努力而大大改善,全世界卻因此收獲了意外之喜,今天,享譽世界的波爾多五大名莊中有四個酒莊都出自這里,她們是拉菲、拉圖、瑪歌和木桐,只有奧比昂來自格拉芙地區。
17/18世紀從事葡萄酒相關事業的荷蘭商人和官員們
然而,雖然擁有龐大的海上貿易網絡和精明的商人,但和當時的另一個海上強國英國相比,荷蘭人過分忽視了國家綜合實力的發展。就在與海上馬車夫們展開海權爭奪的同時,英國王室自11世紀開始對于教育的重視終于有了回報,這片土地在17-18世紀出現了以艾薩克·牛頓、亞當·斯密和詹姆斯·瓦特為代表的一大批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發明家,英國在此后100年里把全世界都甩出了一大截,而荷蘭,這個盛產阿姆斯特丹商人的國家,藝術家倫勃朗和梵高的故鄉,由于大多數人們都一頭扎進了錢堆里,最終無緣海上霸權(近代史中世界海上霸權的更迭極大程度影響了葡萄酒新世界的發展,英國之所以脫穎而出,請參見后期推出的葡萄酒新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