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液為濃香型白酒的“引領者”,在我國酒文化歷程中占據重要位置,無論是五糧液的自然生態環境、原料配比,還是五糧液的生產工藝和酒質等等,無不生動地體現了這種深厚的傳統酒文化。
美國近代釀酒學家克魯斯在《葡萄酒釀造工藝學》一書中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蒸餾器和蒸餾酒的國家”。作為中國白酒的典型代表和當之無愧的領導者,五糧液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肩負著千年中華文明的傳承,承擔著中國文化輸出的重任。
在被譽為“中國酒文化博物館之最”的五糧液酒文化博物館里,以浩瀚的史料、大量的實物為證,圖文并茂,展示了我國5000年悠久的酒發展歷史。從果酒、露酒、藥酒到醬香、濃香、兼香、清香型酒,從發酵酒到蒸溜酒技術的進步,酒與人類、酒與經濟、酒與政治、酒與戰爭、酒與友誼、酒與詩畫、酒與愛情、酒與宗教等酒文化知識都有詳盡的呈現。歷史上數不盡的文人墨客,詩詞歌賦,都在這美酒的濃香中流傳千古。
《易經》曰:“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自誕生之初,酒的意義就不限于是一種液體物質,它已從形而下的物品發展到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的舞臺。在筆墨之外,酒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它的發展和演變始終都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生相伴。
古人最為推崇的七個文化領域“琴棋書畫詩酒花”當中,唯有酒是和其它六種文化相輔相成,滲透結合最為緊密。酒從最先被用于祭祀天地神靈和巫師治病,到后來變成王公貴族享用的一種奢侈的飲料,再到走入重大活動和慶典中,已經演化成一種不可缺少的禮儀習俗,最終逐步走向民間,以至于無酒不成節,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席。
讓我們把時光倒流至夏王朝以前,隨著農業的發展,糧食有了剩余,推動了酒的釀造和消費。人工酒作為社會生產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一種標志。而酒行業的發展,反映的其實是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酒業興衰成為糧食豐歉和國運昌敗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