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成為疫后中國經濟的新戰略方向。而國內經濟大循環,意味著要降低對外向依賴,更好的促進內需,擴大民生消費。目前來看,我國14億人口,擁有龐大的需求潛力,疊加在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說明居民消費正在優化升級,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雖然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不景氣,我國經濟也面臨著巨大的下行壓力,但并未影響高凈值人群在高端、次高端酒方面的消費,沒有造成大的沖擊。
面對經濟內循環趨勢,中國酒水市場整體按照酒水品類劃分,白酒消費占據主導地位,葡萄酒和啤酒擁有一定進口比例。相比較典型的外貿型企業,白酒企業的出口占比在整體的銷售體系中并不很高(很大部分白酒銷售都是在經濟內循環下完成的),就目前來說,經濟內循環應該對白酒的影響不大。但最關鍵的問題在于,經濟內循環加劇了同產業之間的內部競爭,畢竟國內市場的蛋糕就這么大,有增長就會有降低。就目前中國酒水市場而言:具有中國特色的消費市場,白酒地位牢不可破;國產酒類大部分在國內消化;中國酒類進口:白酒、啤酒、烈酒進口需求不斷擴大。
內需帶來的消費“認知”
2020年,90、00后這兩代年輕人逐漸成為互聯網消費主力,他們對內容資訊消費的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需求逐漸成為各行各業發展方向的新主題。無論是消費人數還是人均消費水平,90、95后消費者都呈現持續增長,95后的人均消費增速提升最快。而這些新興人群的躍起不僅推動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內容產業迎來機遇,同時也意味著白酒等傳統行業營銷也必須與時俱進。而面對經濟內循環向縱深推進,更需要對白酒消費市場有全面而又專業的認知。
品質升級帶來消費需求提升:今年兩會提出的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一方面是讓擴大內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創造和拉動需求;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在當前復雜外部形勢下提振內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國內百姓消費正在優化升級,短期雖受疫情影響需求受到壓制,但內需潛力非常巨大,長期來看高品質的酒品升級必然帶來消費需求的提升。
消費形式改變帶來白酒兩極分化:今年受疫情影響,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發生巨大改變,整體趨向回歸基本生活需求,回歸家庭消費需求。一方面,白酒自飲消費和家庭消費成為大眾價位白酒消費的主流,價格重心下移,中低端白酒消費會進一步擴容;另一方面,高端消費的剛性需求依然保持堅挺,以茅臺、五糧液為代表,而以普通政商務消費為主的次高端酒反而下滑嚴重,以洋河、古井貢為代表。整體看兩級分化趨勢明顯。
消費更理性,謹慎消費成必然:國內基層就業問題,特別是農民工和服務行業人員,收入受到的影響不容忽視,帶來消費的持續疲軟。百姓消費由于收入來源不穩定而愈加不敢消費和降維消費。
內循環既是機遇,也要有序
今年國慶、中秋在同一天,罕見的雙節,也是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緩解后的首個長假,送禮佳品、宴會必備的茅臺酒價格又飛漲!飛天茅臺在市場上的價格已被炒至3500元/瓶。除此之外,雙節前,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郎酒、水井坊等7家白酒企業陸續宣布對旗下產品進行提價,提價類別囊括了高端酒、次高端和中檔酒等。隨著疫情有所緩解,人們的生活趨于正;,消費者的飲酒場景日益增多,中高端白酒價格的一路水漲船高,在雙節期間確實迎來一輪較明顯的補償性消費。茅臺、五糧依然領跑白酒行業。在很多消費場景還未完全恢復,白酒市場銷量不足的情況下,高端酒的競爭優勢依然明顯,富裕階層對茅臺的需求仍然長盛不衰。前期白酒消費股的漲幅巨大,其核心也說明了白酒行業吸金能力強,眾多資本依然對其趨之若鶩。
然而,要搞好內循環,白酒行業面臨機遇的同時,更要有序發展!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搞好內循環,各行各業都是重要的一環。茅臺是國貨之光同時也是走出國門的代表,但白酒企業的出口占比在整體的銷售體系中并不很高,很大部分白酒銷售都是在經濟內循環下完成的。投資、出口、消費作為我國經濟增長三大馬車,目前全球疫情下,出口受阻,投資的邊際效應也在減弱,所以要想拉動經濟增長,必須要拉動居民的消費。隨著居民消費升級需求的提高,白酒行業作為刺激消費的催化劑,在拉動經濟方面依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調控的作用下,未來白酒行業的分化程度可能會進一步加重。茅臺集團是貴州經濟的一大支柱,也是內循環的受益者,需要積極擁抱新科技,應該引領“智慧白酒”新機遇,帶領白酒行業在“雙循環”戰略中昂首前行。
開啟“競爭·合作·共贏”模式
當前,打造以“內需導向”為主的產業系統的“升級版”,用創新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激活市場活力,是酒業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近期,無論是白酒行業的漲價潮,還是啤酒產品的高端化升級,從市場表現看,具有品牌、營銷優勢的龍頭企業正在分得更多的市場紅利,企業間的分化正在加劇,市場存量的競爭正在愈演愈烈。聽到最多的是“區域品牌市場受到名酒的圍攻,市場越來越難做”的聲音,而今年則是名酒之間的博弈戰,貼身肉搏戰愈演愈烈。為此,具有體量相當的企業在戰略主張上溝通交流,在品質提升、品牌建設上切磋技藝,在市場渠道、終端建設等方面攜手共贏,“創新而生”也就順理成章成為當下企業破局的“法寶”。比如,青島啤酒將同茅臺互學互鑒,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郎酒學習云南白藥通過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等方式,把白藥運用到牙膏里、用進日化用品里,成功實現變革升級,給予郎酒很多啟發。還有,就是郎酒和青島啤酒或將在市場推廣方面相互補充、聯合推廣,產生1+1>2的合作效應等。
酒業的消費升級,不單單是產品結構的提檔升級,更是基于消費需求的產品、服務和體驗的多重“升級”。面對變化和使命,專業人士認為,酒企需要重新定位競爭,重新定位商業與消費者認知,重新規劃商業模式并優化品牌、產品、價格、渠道、區域、傳播等各項運營,以獲取更多消費選擇或流量。“一方面渡過難關,一方面構建未來。”無論是白酒企業之間的互通有無,還是白酒企業與啤酒之間的渠道借力等等,都要基于新的消費趨向與對市場的新認知。“釀好酒、賣好酒、說好酒”,已然成為行業的趨勢和共識,不同酒種之間的友好互補、相互促進可以激發內生活力,激活更大的內需市場。無論是不同品類的酒企之間合作共贏,還是酒企更多地走進當地企業,都是撬動內需,啟動國內大循環的順勢應時之舉。
產區溯源成“雙循環”新引擎
白酒專業人士指出,“白酒產區溯源,已成為中小型優質企業找到發展之路的關鍵,也是中國白酒產業在雙循環經濟中開啟未來的關鍵。”由于名酒限量提價和優化產業結構給產區原酒騰挪了空間,在這一大背景下,打造中國白酒原酒國家地理標識,對中國固態原酒產業升級、廣大原酒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規范與優化原酒市場,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結合“中國白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亞文化,是中國發展的軟實力之一”這一白酒本質屬性,中國白酒產區溯源就是促進中國白酒融入國際酒業市場環境的重要表現,讓中國的軟實力通過中國餐、中國酒走向世界。中國軟實力體現,必定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被認可。中國茶、中國餐和中國白酒,就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主要表達。由此,中國軟實力要走向世界,就需要中國白酒產區的溯源。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催生產品、催生產區、催生品牌,從而實現國內經濟循環與國內外經濟循環之間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導的“雙循環”經濟格局。
白酒行業專家還強調,產區溯源就是保護品牌、保護生態,讓中國消費者了解優質原酒產區,讓中國固態發酵優質產區走向世界,中國白酒消費者都知道茅臺、五糧液、1573、郎酒這些品牌,但對于瀘州、宜賓、遵義白酒金三角生態自然環境產區孕育的品牌缺乏深入了解。其實,品牌源自產區,踐行原酒標準、倡導品質消費,又催生出價格分級,以滿足不同消費層級、消費需求。“價值就是產區溯源的基礎”,產區溯源就是品牌和價格兩條線的合二為一。并且,要多維度的提升品牌力,需要從多個方面齊頭并進,比如:硬核的產品,要想提升品牌競爭力,需要有好的產品,不管是質量上還是功效上,都要足夠硬核。還有深厚特色文化,重要的還有宣傳和推廣,高效的宣傳和推廣也可以提升品牌競爭力,還可以讓品牌在市場上的認同度加倍,這樣也可以促使白酒的產區溯源更有意義,從而提升白酒經濟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