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長江商報》發表題為《宜化集團“以酒抵資”營銷術》、《宜化置業被指拖欠雇員千萬血汗錢》的新聞報道后,湖北宜化及涉及的金沙酒業集團迅速反應,就事件原委向公眾作了說明,湖北宜化不僅在15日發表公開申明,并出資100萬元尋找該新聞報道提及的“以酒帶薪”工資單。事情真相如何,記者在第一時間聯系事件相關人士,以了解事實真相。
“以酒抵資”新聞始末回顧
《長江商報》兩位財經欄目記者根據線報并走訪當地企業后獲悉,宜化集團旗下采購商須用3%貨款購酒否則就拿不到貨款,用酒抵發4成工資員工敢怒不敢言,并深入分析了湖北宜化收購金沙酒業的戰略意義。
在昨日“以酒抵資”新聞刊出后,記者立即聯系金沙酒業品牌總監馮曉波。他表示,雖在金沙酒業工作時間已然不短,集團也鼓勵員工自愿利用私人渠道賣酒,但這是鼓勵員工額外創收,全屬自愿,絕不可能出現強制購買,更不可能讓普通員工拿酒抵工資。據記者了解,湖北宜化旗下三百多家子公司中,有數十家貿易類公司分布在全國各地,這些貿易公司均是金沙回沙酒(含大關酒、拉亞紅酒)的區域經銷商或團購經銷商且產品均為市場流通銷售,其銷售區域覆蓋了全國多個省區。“由于簽署了銷售合同,此類機構的相關責任人收益與酒掛鉤是正常的事情。”金沙酒業內部人士透露,《長江商報》的報道或許是將湖北宜化下屬子公司的專職酒類營銷人員的工資與售酒掛鉤,誤當作了普通員工“以酒抵薪”。
今日,湖北宜化旗下“宜化人”微信公眾號發布公開申明。該申明表示,宜化集團絕對禁止“以酒抵資”行為。宜化集團在酒品銷售過程中采取“全員營銷”的銷售理念,鼓勵全體員工通過兼職銷酒實現收入增長,一律遵循自愿原則,絕無強制搭車賣酒和強迫供應商、職工銷售等現象,更沒有“以酒抵薪”等行為。為力證自己的“清白”,湖北宜化還出資100萬元巨款尋求傳說中的“以酒抵薪”工資單。
揭秘內部員工銷售模式
據了解,2014年,金沙酒業實現銷售收入23.4億元,較2013年20億元逆勢增長17%,是2007年收購時年銷售收入7000萬元的33倍。2014年年產醬酒突破1.9萬噸,老酒儲量達到3萬噸,是2007年收購時年產量700噸的27倍。
酒業寒冬之下,金沙憑借逆勢增長成為行業黑馬。而這背后,宜化集團的內部員工銷售模式功不可沒。甚至于金沙酒業董事長董兵曾不止一次稱贊宜化集團將酒和化肥混合的銷售體系,稱集團內部的員工銷售是酒業銷售的“游擊隊”。
據了解,湖北宜化子公司300多家,員工6萬人,大大小小的供應商無以計算,這無疑是一個可以消化金沙酒產品的巨大“富礦”。記者獲悉,金沙酒業生產銷售的酒除了會作為宜化集團及旗下子公司指定用酒外,也會作為員工福利品發放,此外與金沙酒業簽署了銷售合同的湖北宜化子公司都有酒業專班負責所在區域的流通或團購市場專職賣酒。而和湖北宜化關聯的供應商通常也會將金沙酒產品作為第一選擇。
不過,馮曉波指出,作為湖北宜化全資子公司,金沙酒業得到了集團從資金配套、人力資源、市場資源等全方面的支持,但金沙從幾千萬元的銷售盤子走到今天,全靠湖北宜化的內部消化那是顯然不客觀、不現實的。
湖北宜化收購金沙飽含戰略深意
對于《長江商報》提出的宜化收購酒企另有乾坤一事,記者致電多位財經界人士后,均表示湖北宜化收購金沙酒業、大關酒廠等飽含戰略深意,或為借此良機獲取更多資源以開拓貴州區域。
長江商報記者表示,貴州地處煤炭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域,也是西部經濟發展較為薄弱的地區,宜化集團作為國內500強被引資進入,各類資源“對接”后,水到渠成也成為必然。據其調查,從2005年開始,宜化集團先后在貴州興義、畢節以及遵義等地投資建設煤化工項目。在2006年初,宜化集團斥資0.9億元收購漯河的宏豐公司和泰豐公司兩家化工廠,投入2億元資金用于擴能改造,之后,再次投資20億元在當地發展鹽化工。2010年11月中旬,貴州金沙縣與湖北宜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約,“十二五”期間將在金沙縣投資125億元煤鹽化電一體化循環項目。資料顯示,截止2011年,宜化集團在貴州累計投資61億元,實現年銷售收入60億元,利潤20億元,解決勞動就業1.4萬人。作為金沙酒業所在地的貴州金沙縣也成為了湖北宜化的投資重點區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