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由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中關村綠谷生態農業產業聯盟聯合主辦,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民族食文化委員會承辦的“2015中國食文化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辦。大會主題:文化與科技 傳承與創新。
楊銘鐸、過常寶、、唐英章、王仁湘、洪光住、萬建中、王仁興、劉志琴、張可喜、龐廣昌、張炳文,以及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二商集團、北京大學、湖北師范學院、華南理工大學等單位的近百位學者參加了會議。
此次會議主要圍繞食文化傳承發展、食品科技與文化的關系進行了探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傳承和弘揚我國食文化要加強與其他學科之間交流,注重宣傳和普及,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從娃娃抓起。
據悉,中國食文化發展大會將每年一屆,2016第二屆中國食文化發展大會將于2016年8月舉辦。
我會原副會長,91高齡的食文化專家李士靖老先生到會祝賀并講話。
常大林(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會長):在一個群體生命中,“食”受到其文化的價值取向、文化的組織力和創造力的影響。而文化影響,不完全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生存和發展的,有時候,甚至對人的生命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強調食文化的事實存在,強調從文化的角度對其加以研究,并非嘩眾取寵,毫無意義,而且實屬必要,非常急需。
過常寶(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是食文化大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天人交往的途徑、禮樂教化的手段、政治制度的標志,中國傳統文化核心觀念“和”就是從食文化發展而來的,我國歷代文學中幾乎沒有不描寫飲食的。我國現在正提倡傳統文化走出去,但在國外我國食文化的精髓無論是從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北師大文學院負有傳統文化傳播、繼承和發展的重任,食文化食文化層次多,內容豐富更容易被社會所接收和理解,我們希望與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合作共同推動食文化發展。
高鐵生主席:對現代中國人來說,飲食已經邁過了溫飽的時期,由賣方市場發展成為了買方市場,個性消費、理性消費是發展趨勢,吃如何能更符合生理健康、更有文化、更與環境友好,更綠色是當前食文化要研究和普及的事。食文化是中國重要的軟實力要創新發展,成為影響世界,助推文化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點。
楊銘鐸(中國食文化研究會資深副會長、哈爾濱商業大學快餐研發中心博士后科研基地主任、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黨組書記、教授):人類為了生存,首先要 “吃”,從古至今關于“吃”的一切現象和關系的總和,都從屬于食文化,它貫穿于人類的整個生存和發展的歷程。
食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涵蓋生產方式、生活形態、道德情操、思維方法、審美情趣、宗教信仰等整套觀念 系列制度規定。食文化不僅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最為基礎的部分。飲食文化與文化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隨而行,二者共生共存。
萬建中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飲食本是人們生存的基本需求,它與純粹精神領域的文化和一個民族的文化性格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在中國,吃什么與怎么吃絕不僅僅是飲食本身的問題,而是關涉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國的飲食習慣里,具體而微地體現出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顯著特征。
洪光住(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五谷入倉叫“糧食”,食文化是振興我國食品工業的重要力量,兩種是相輔相成的。人類對飲食的要求是不斷提高的,科學技術在需求的推動下在不發展,但有時候食品科技并不是都對食文化起好的作用,這就是傳承中出了問題,我們要正確運用科技力量傳承我國優秀飲食文化。
王仁興(中國食品報原副總編輯、研究員):曾侯乙爐盤是我國飲食文化傳承發展的見證,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一直有在繼承、創新中傳承的有優良傳統。
劉志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食文化是中國人精神氣相的表現,論語中孔子提到“食”和“吃”71次,僅次于“禮”字,古代廚師的地位很高有君主、王公、宰相。
王仁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考古有一半的發現與食文化有關,但考察的內容不同,食文化一般提出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食文化遺產(物質)的挖掘和保護的問題應該得到保護,比如說鹽路、鹽倉及有關建筑等,希望有關機構、專家學者能重視起來。
張可喜(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日本在食文化方面特別是“食育”有獨特之處,明治時期就有學者提出“食育”比“德育”“智育”更重要,F在在日本,對青少年的教育,除了智、德、體方面的教育之外,還有關于食文化的教育——“食育(Food education)”。日本政府制定《食育基本法》及相關方針政策、計劃等,并在內閣府建立食育推進會議,由內閣首相擔任會長,12名有關的國務大臣等參與其行政,是當今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的事例,其經驗可資借鑒。
龐廣昌(天津商業大學教授):性(溫、涼、寒、熱、平屬性)味(苦、辣、酸、甜、咸五味)理論在中華飲食文化中占據核心地位。我們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基本上解決了溫涼寒熱平不同屬性本質,五味與營養及其代謝的關系,用現代科學技術解釋 “陰陽”“屬性”和“五味”及其定量化問題。
唐英章(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我一直從事食品安全監測工作,很多食品安全事件都存在誤導因素。
應該加強食文化的研究和推廣,研究營養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研究不同地域及文化,不同氣候的食品屬性。研究各個民族的食文化,加強傳統食文化助推我國“一帶一路”文化建設。
張炳文(濟南大學酒店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黃酒、醋、豆豉、豆腐、腐乳、泡菜、阿膠、粉絲、茶、拉面、涼茶等均是由中國人創造發明、在國人的飲食發展史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且富有中國傳統食文化特征。但當前許多消費者在認識上存在許多誤區,導致當前我國傳統食文化資源市場引領性差、在國人心中定位不強、消費水平低、消費能力差等不足,面臨極大的市場挑戰。當前急需對中華傳統食品的文化內涵、科學價值講清楚,引導消費者正確的認識、認知中國傳統食品,進而認可中國傳統食品。
金久寧(浙江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吳地,泛指寧、滬、杭、太湖流域一帶,即今江蘇南部,以及上海、浙江杭州、嘉興等地。吳地的民眾厚生利用,在與自然和諧發展過程中合理運用植物方面也極具智慧。鄉土植物體現了植物與人類長期活動的關系,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鄉土植物應用歷史久遠,許多植物被賦予民間傳說和典故,文化底蘊濃厚。開展鄉土植物及其文化的系統研究,不僅可以充分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亦能促進區域生物產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張子平(北京二商集團高級工程師):人類的食肉文化與藝術、神話故事、宗教肇始之處就相互關聯,文化使得 “食物熟制”有意識地變為“食文化”。一種肉食就是一個歷史社會、民族風俗、科技文化的綜合體,不僅要讓食物可吃,還要讓人自身在吃食過程中溝通思想,推動文明,欣賞到“美”。
唐東平(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如何吃的營養和健康已經越來越得到關心和重視,如何加強食品溯源,提高食品安全和監測以及如何全面的掌握自身的生理指標、飲食記錄建立全面的“個人信息管理”PIM (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從而提供合理的營養和健康指導是目前信息化平臺建設值得關注的焦點問題。
構造以餐飲為核心的全閉環供應鏈o2o生態平臺可以打破目前餐飲系統的局限,實現全景的個人餐飲管理,包括食品安全管理、營養健康管理、廚房設備管理、餐飲文化交流,以居民的家庭超級廚房為核心,實現居民生活的智能化管理,并且有利于企業和政府準確統計居民價格消費水平。
馮延紅(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隨著城市化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展開,婚禮式樣發生突變,家族承接變成社會專業承接。在快捷便利之余,傳統文化漸漸流失、斷檔,如何平衡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結合點,尋找酒店業與婚慶業未來改革方向,傳統文化挖掘整理,在社會大變革,觀念大碰撞之際,傳統文化的流逝與斷檔,現代文明的過度消費,挑戰人們的心理,如何順應歷史發展,做好過渡時期的婚宴改革銜接是關鍵,社會、企業、家庭及學者義不容辭。
石自彬(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高級講師):瀘州“大河邦小河味”川菜是瀘菜重要組成,是川菜三大風味流派之一;瀘州高壩小米灘是川渝火鍋最初起源地,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深受食客喜愛。瀘州菜風味特色形成是在民國時期,由瀘州川菜、瀘州小吃、瀘州火鍋共同構成。不同時期幫派林立的餐飲食店共同為瀘州經濟發展,豐富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周桂元(泰州梅蘭春酒廠有限公司經理):酒文化是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酒從發明那刻起就與文化聯系到了一起,經濟富裕的江南地區有關酒的文化更是豐富多彩,梅蘭春就是在這個種溫暖的土壤中孕育傳承和發展。
陳圣鏗(北京大學博士):茶是經濟作物,到了宋代,茶已屬於國有財產,天下禁茶,百姓不能私賣。北宋與邊疆遼、夏的關系微妙,時戰時和,因為茶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無茶則病,所以茶成為了北宋用以籠絡、談判或是實施經濟制裁的籌碼。其次,北宋以茶博馬、養兵,茶不但有經濟價值,也是北宋朝廷對付邊疆事務的政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