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白酒專家、江南大學副校長徐巖看來,以2005年為界,此前中國白酒相關技術的發展,處于零散、不系統的狀態,因為此前多為單個研究單位或單個企業在某項技術層面的探索,缺乏對白酒技術在引入現代科研體系后的整體系統性推動。
2005年后,中國白酒技術則進入到了系統性的發展階段,中國白酒行業的兩個重要計劃(169計劃、158計劃)也同時浮出水面,全方位規劃白酒技術的發展趨向,引導企業加快實施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保障釀酒行業未來有序、健康、持久發展。
2007年4月26日,由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現更名為中國酒業協會)白酒分會技術委員會組織,在江蘇無錫召開了“中國白酒169計劃”成立大會。從這一年開始,中國酒業協會做出了一件“推動中國白酒產業進程”的大事——即推行實施“白酒169計劃”(1個重點,6個研究課題,9個協作單位)。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是“169計劃”的第一批研究單位,也是“169計劃”的項目承擔單位。
“169計劃”是一項由中國酒業協會牽頭,院校為攻克主體,相關企業共同參與的一個聯合體,符合國家提倡的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是一種科研體制的創新,也是將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技術相結合的前瞻性技術創新。
“169計劃”是建國以來中國白酒行業規模最大的科研項目,也是參加企業最多,研究范圍廣,技術構成復雜的項目。
在白酒“169計劃”成立大會上,“169計劃”的承擔單位主要負責人、江南大學副校長徐巖教授指出:“中國白酒169計劃”是中國白酒歷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飛躍,主要特征和貢獻,一是將中國白酒研究從“分析化學”層面全面提升到“風味化學”階段的重要性;二是系統地證實中國白酒風味物質形成獨特的生物有機化學途徑和發酵機制,它將實現中國白酒技術的又一次飛躍。徐巖通過大量素材,提出了中國白酒應該研究的重點,以及應該采取的技術方法、技術途徑、知識構成等。
受這種系統性推進白酒技術發展以及產學研結合模式影響,白酒技術中心普遍在企業落地。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釀酒行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增加近50%。至2010年底,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3個,如酒精行業有河南天冠集團等,白酒行業貴州茅臺酒廠、瀘州老窖集團、汾酒集團、劍南春集團等,另外,江蘇洋河和今世緣酒業宣布成立固態發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孔府家落成“儒雅香研究院”,安徽古井成立“淡雅香研究院”,景芝酒廠成立“芝麻香型白酒研究院”等等。這為推動行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提供了保障。
“158計劃”則是“169計劃”的升級和延續,“十二五”期間,為加大白酒行業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進一步推廣“中國白酒169計劃”成果,引導企業加快實施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推出了“中國白酒158計劃”。開展包括制曲機械化研究、發酵工藝機械化研究、蒸餾工藝機械化研究、調酒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研究和灌裝、包裝、成品庫、智能管理的研究等,強化標準之間系統科學的研究,建立適應食品安全和技術進步的新產品技術標準體系,著力解決白酒質量等級劃分、食品添加劑、食用酒精原料使用及產品標注、年份酒鑒定等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