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臨近,又聽到了白酒的漲價聲。
如高端白酒方陣中的瀘州老窖一個月之內兩次提價,水井坊、劍南春等多家酒企拳頭產品均有小幅上調。多數是漲20元-50元,與動輒數百上千元的零售單價比算是小步快跑。 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白酒行業仍是供不應求,導致高端白酒有提價空間而不影響銷量。
那么來看看近幾年的白酒消費量,其實在2017年就出現見頂了。去年我國白酒行業總產量甚至同比下滑27.3%。隨著酒類消費結構的調整,白酒企業可謂苦樂不均。我們看到幾家白酒頭部企業一路走高,今年股價翻番的就有六七家之多。不過看這個排行榜,除了茅臺、五糧液、古井貢酒等老牌高端酒,還有一家主打二鍋頭的順鑫農業也前列前茅,股價漲幅甚至排在茅臺之前。其白酒主業收入前三季度繼續保持15%左右增長,江浙滬地區增速甚至在40%左右。
兩千多元一瓶的飛天茅臺供不應求,十幾元錢的牛欄山二鍋頭也相當走俏。這是不是所謂消費升級的新特點?
近期白酒股價普遍調整,或許有消費稅征求意見稿的因素。不過,3日意見稿出爐,并未調高白酒征稅,可以說一只靴子落了地。但是白酒股昨天也就早盤高開后又回落;蛟S,市場更多地反映今后及明年的消費市場的一種預期。
行業分析人士稱,高端白酒近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受產能限制,茅臺、五糧液等高端白酒新增產量加起來,還是滿足不了新增需求,每年的高端白酒供需都存在缺口,這使高端白酒仍有提價空間。即使消費稅加碼,對高端白酒公司影響有限,中高端白酒有較強的成本轉嫁能力,甚至有更強的擠出效應。而對價格更敏感的大眾型產品來說,調價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了。
行業地位決定話語權。年底到新年的白酒市場行情怎么走,還得看看龍頭大哥茅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