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大陸地區散裝葡萄酒進口量同比大增92.92%,進口額則大增100.74%。然而,很多酒商對在國內灌裝的“進口葡萄酒”嗤之以鼻,有人甚至將這種產品和擦邊球、假酒劃上等號。
的確,這種在國內灌裝的進口葡萄酒存在不少問題。
部分國內灌裝的進口葡萄酒惡意模仿大牌,誤導消費者
有國內灌裝葡萄酒愛打大牌的“擦邊球”,讓“正規軍”十分惱火。
筆者去年曾造訪蘇州下轄某縣一個鄉鎮上的名煙名酒店,看到數款這樣的國內灌裝葡萄酒,其中一款名為梅卡莊園赤霞珠干紅葡萄酒的產品,其正標外文字母為CASITE,正標同時寫有“法國卡斯特集團兄弟釀酒股份公司”。
而另一款名為INCASTLE的葡萄酒,其正標則沒有一個中文出現,郵票、素描、城堡的設計,乍看之下與法國酒莊酒無差別,背標則有位于煙臺的分裝商信息。
“部分低品質灌裝酒打大牌‘擦邊球’,有的還賣出個高價錢,這不僅有違商業道德,還誤導消費者,傷害整個行業。”一名終端經銷商說,“消費者誤以為買了大牌的產品,喝起來覺得很糟糕,最終怪罪到真正的大牌身上,大牌躺槍。”
部分產品不打QS標志或SC編碼
目前,很多人認為能夠區分原瓶進口葡萄酒與國內分裝葡萄酒,最直觀的方法即國內灌裝酒由于最終在國內完成分裝,需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故背標有QS標志或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SC編碼)。然而遺憾的是,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WBO曾在京東網看到過一瓶疑似國內灌裝的葡萄酒,其背標顯示原酒生產國為智利,授權包裝商為天津某公司。但背標無QS標志或SC編碼,只有CCIC(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標志。這究竟是原瓶酒還是散酒國內灌裝呢?
據WBO了解,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天津有限公司有一個二維碼標簽溯源的業務,做了此項業務的商家可在標簽打上CCIC的標識,這是上述葡萄酒背標打上CCIC標識的原因。但當筆者掃一瓶酒的二維碼,看到該葡萄酒的原產地證書所顯示HS編碼前6位為2204.29,是散裝酒編碼。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5年發布的《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食品生產活動,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生產許可。”但自貿區、保稅區究竟屬于特殊監管區域,還是關外等同于境內的執法,各地標準也并不相同。
繁雜的法規,從業者也很困惑
在此次采訪過程中,WBO發現,面對如此復雜的規范標準,許多從業者甚至都對這些法規感到十分困惑。
進口散酒、中國灌裝產品規范如此繁雜,無疑給一些“擦邊球”產品帶來了灰色空間,利用標準法規的不完善來混淆概念,從而給人們帶來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也給行業帶來了傷害。
一位酒商指出:正是因為灌裝進口葡萄酒的存在,很多經銷商覺得進口酒市場太亂,還不如選擇國產酒,至少不用去給消費者作過多解釋。
在此,WBO也呼吁未來相關如檢驗檢疫局、食藥監局等職能部門能有針對國內分裝葡萄酒更為標準化的法規出臺,讓進口散酒國內灌裝業務更加規范與陽光化,尊重經銷商和消費者的知情權,讓經銷商根據自己的經營定位進貨,讓消費者明明白白的消費。
國家質檢總局通報145批次不合格進口葡萄酒,超半數是包裝問題
WBO葡萄酒商學院第10期成都班——創新葡萄酒團購模式
上期我們WBO商學院的主題是新零售思維,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本期,WBO葡萄酒商學院的主題是創新團購模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團購不再是簡單的請客送禮,團購客戶也不再是政府和大型企業單位,團購客戶也許就隱藏在我們身邊。如何找到這些并維護好這些客戶,正是第10期需要解答的問題。
本期導師團又將有許多新面孔,我們將邀請Penfolds MAX的中國市場操盤手張言志,專業化+數字化管理團購模式倡導者陳微然、酒老板連鎖創始人馬國民、在一個縣級市場銷售額過億元的白酒團購大商、酒類營銷專家陸興武、WBO聯合創始人楊征建參加。
更大的驚喜是,浙江商源集團創始人朱躍明也將親自前往成都授課,為大家分享新的理念,他也期待發現好的企業、好的模式、好的人才,創新合作模式,未來攜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