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34天,2021年就要和我們揮手作別了;乜匆堰^去的331天,最讓你“圈粉”的新消費趨勢是什么?
是電技?是劇本殺?還是直播帶貨?
如果很難選擇的話,是不是用國潮兩個字就能概括一整個宇宙?毫不夸張地說,中國文化、中國科技、中國品牌、中國潮流正在影響整個消費趨勢。在此浪潮的翻滾下,酒業自然也不甘落后,在近3年的時間里緊追時尚,玩起了“國潮”:
從茅臺出現在《戰狼2》,水井坊、五糧液冠名《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到紅酒面膜、黃酒冰棍等酒+萬物的流行,再到瀘州老窖擁抱科幻小說,劍南春推出以三星堆青銅面具為造型的定制酒款······一系列嘗試、跨界、聯名的操作,反映出酒業與國潮的融合正在橫跨時間、縱跨行業,以無邊界的創新方式成就國貨之潮,引領國牌之潮。
值得關注的是,因為國潮復興,年輕人“野性消費”崛起,很多酒企并沒有抓住“國潮”消費的內核,只是盲目跟風,以為貼個國潮的標簽或者換個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外包裝,就可以“國貨當自強”。
“文化符號是‘點石成金’的魔方。但僅用‘國潮’的標簽來包裝出所謂的新國貨,本身也只能是消費者一時圖新鮮和情懷感推動下的短時銷售。”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李志起曾分析指出,真正意義上的國潮是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演繹。
對此,北京圣雄品牌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鄒文武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在他看來,目前酒業的國潮表現有點形式感。
“真正的潮是從品牌靈魂出發,奠定的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及價值觀的品牌表達,需要與目標消費者進行靈魂和心智的鏈接,才可能真正達到潮。”鄒文武告訴《華夏酒報》記者,潮流需要有引領人心和成就經典的能力和價值。
那酒業加國潮應該怎么潮?
有專業人士指出,白酒可以用文化托底;黃酒可以用高科技賦能;啤酒可以走走文藝范兒,來波回憶殺;葡萄酒則要接地氣,兼具優秀的品質和良心的價格。
聽上去蠻容易的,但具體又如何落地呢?酒業貌似并沒有標準答案和可復制的成功模式。不過,經濟學家任澤平在最近發表的《2021中國新國潮報告》中給出了國潮如何“出圈”的四條路徑:新品牌要深耕細分市場、借助大單品引爆;已經創立的品牌,創新最終要回歸到原料、設計和科技三方面;新營銷可以通過KOL和KOC背書、社群營銷、跨界營銷等方式,快速打響品牌知名度;同時,企業要打通“線上+線下”,借勢數字化轉型,降低渠道和庫存成本。
簡言之,就是國貨要以品牌為載體,順應時代趨勢向外輸出文化,最終通過數據要素價值,與消費者共情,創造出國潮消費的新藍海。
顯然,國潮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與人們追求美好生活上,碰撞出了絢爛的火花并釋放出巨大的消費潛力,一如那句流行語所說:“國潮起,萬物生。”
目前,酒業能否作為國潮的代表,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否能永立“潮”頭還值得商榷。畢竟,作為具有上千年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淀的中國酒業,一直被年輕消費者詬病“過于守舊和傳統”。在這個新事物、新變化、新趨勢不斷涌現的時代里,盡管我們時刻都盼著酒業能站在風口上,但也要想想,國潮之后,還會有什么呢?(原標題:國潮之后還會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