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一個城市,有很多入口。
作為“中國白酒之都”,宿遷這座城市,個性鮮明。
酒產業是宿遷的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宿遷在全國乃至世界酒業版圖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這里,誕生了“白酒三甲”之一的洋河。
這座看似光環加持的“白酒之都”,在2019年,似乎在焦慮中暗暗較勁兒,頻頻加碼。
這一年,進退、得失與喜憂,在宿遷上演著。
關于宿遷最新的一則酒業動態,是今年的11月12日,宿遷市人民政府印發了《宿遷市酒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明確提出“力爭全市規模以上酒產業營業收入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別達到320億元、400億元、500億元”,打造國際頂級的濃香綿柔型白酒產區。
在隨后的11月25日,宿遷市召開1+X新聞發布會,發布《行動計劃》有關內容。其中,發展目標明確了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品牌效應進一步提升、綠色發展進一步強化四個目標,力爭到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酒產業營業收入實現500億元,攻克1項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創建1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打造3個國內知名品牌和一批區域性優勢品牌,建成國家綠色工廠1個。
可以說,這僅僅是宿遷全年“戰備狀態”的一個縮影。
繼宿遷將酒產業發展寫入了2019年度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全面打響宿遷酒都品牌”后,宿遷正式開啟了2019年全馬力奔跑狀態。
3月18日,宿遷市人民政府公布《關于支持食品飲料產業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著力提升酒等5個優勢產業,到2021年全市食品飲料產業產值超1000億元,形成產值超500億元企業1戶等企業梯隊。
5月16日,宿遷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昊率領職能部門到洋河股份召開專題會,具體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會上王昊明確提出,各地、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洋河股份發展和“中國酒都”建設,主動作為,聯動推進,全力推動企業發展和“中國酒都”建設邁上新臺階。
8月9日至10日,宿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愛軍一行來到貴州茅臺集團,對白酒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進行考察。貴州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保芳等人陪同考察。
8月11日,張愛軍一行前往五糧液集團進行考察。五糧液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股份公司副總經理唐伯超陪同考察。……
很明顯,宿遷很焦慮,并在焦慮中加快奔跑。
為什么焦慮?焦慮來自兄弟城市的速度,如遵義、宜賓、瀘州。
從產值上看,2012年,宿遷GDP為1522.03億元,同期遵義只有1343.93億元。如今,遵義GDP已經達到3000.23億,超過宿遷近300億。宜賓、瀘州的GDP規模雖然不如宿遷,但增速也領先于宿遷。
從結構上看,宿遷市規上白酒產業中,只有洋河一家超級企業。但宜賓和瀘州白酒產業陣營中,卻擁有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知名品牌,以及一種“小金花”企業,產業鏈也更加完善。
王昊提到,“在經濟新常態下,宜賓酒類企業不斷創新,依然保持了高水平增長,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吹搅怂捱w發展酒產業的巨大前景同時,宿遷與遵義、宜賓、瀘州的酒產業發展存在規模和結構差距也是事實。
而作為宿遷“主心骨”的洋河,似乎也未能減輕宿遷肩上的這份焦慮。洋河以“綿柔力量”實現“三甲”目標之后,正面臨向“500億”乃至“1000億”目標沖擊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在高端和超高端市場尋求突破。
“中國白酒之都”,是宿遷頭頂的光環,也是肩上的責任與壓力。
顯然,宿遷已經在用行動消解這種焦慮。
而再仔細盤點中國酒業版圖,川酒振興、黔酒振興、蘇酒振興、魯酒振興、豫酒振興,酒企之間的競爭排位,背后是產區的較量,非核心產區的生存空間被狠狠壓縮。
張愛軍和王昊在四川考察調研中也提到,追求“幫助酒類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要實現“形成白酒產業集聚”效應。
前有遵義、宜賓、瀘州,宿遷如何擦亮“酒都”招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