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于全球多個產酒國的葡萄減產,加之國際物流費用上漲、匯率變化等因素,進口葡萄酒承受的提價壓力越來越大。
無獨有偶,在進口酒價格上漲的大趨勢下,部分國產大品牌的干紅葡萄酒單品,其價格也出現了抬頭。
未來,中國的中低端葡萄酒陣營會呈現怎樣的格局?
不僅進口,國產葡萄酒品牌的低端產品也在調價
一位海外酒莊代表指出:由于法國、西班牙減產,西班牙又是歐餐酒的主要來源地。本年份出產的歐餐酒漲幅在5%以上。新年份的歐餐酒出廠價會達到至少1歐元左右。如果真的漲到這個價格,到岸成本價就要13-14元人民幣,而以往競爭激烈時,進口商的出貨價也就是這個價格,漲幅可見一斑。
進口葡萄酒之于國產,前者的優勢一直是更高的性價比。如果未來進口酒全面漲價,是否會給國產酒帶來更多市場機會?
無獨有偶,從2017年11月13日起,張裕公司普通干紅、干白系列迎來全面漲價,漲幅從5%到10%不等,涉及漲價的產品有500款之多。
國產葡萄酒另一個商業巨頭——長城葡萄酒更是狂砍40%的SKU。而從2016年起,長城葡萄酒就開始做出提高出廠價、壓縮低端產品銷售的舉措。此次砍掉的SKU,一方面是銷售業績不達標的,另一方面則是與酒莊形象不符的低價產品。
部分國產廠家也許希望借助這次漲價,特別是對于非暢銷產品的漲價,來完成市場的自然選擇,用市場的手去淘汰一些銷量較小的條碼。
“成本增長導致部分低端產品毛利越來越低,還拉低了企業形象,企業戰術性放棄這類單品,是很正常的事情。” 深圳市智德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惠指出。
主打低端的酒商會轉戰“進口散酒、國內灌裝”模式嗎?
那么,低端進口、國產酒的變局,會給低端葡萄酒的市場帶來什么改變?一名行業人士指出:若低端酒商扛不住壓力,他們或會放棄原本只需20多元的進口原瓶酒,轉投國內的散酒灌裝廠,未來20多元葡萄酒的市場空間,極有可能出現更多散酒進口、國內灌裝的產品。
對此,王德惠也表示:這種現象可能會很多。畢竟商人都是追逐利潤的。但前提是小型的國內灌裝酒廠能夠達到酒商的要求。
不過,中國酒類流通協會進口酒市場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席康卻表示:進口散酒的關稅為20%,高于瓶裝酒14%的關稅,照理說前者受價格波動的影響更大。
40-50元區間競爭或加劇
另一種可能,更多葡萄酒或許會加入40-50元價位段的競爭。而如今,這個價格段的葡萄酒大單品,在全國較為知名的還只有黃尾袋鼠與洛神山莊。
王德惠認為:40-50元價位段的原瓶酒或國產酒大單品,市場前景肯定優于20多元的國內灌裝酒。
“從目前看,這恐怕要分市場分地區,比如東部的消費者更成熟,西部的一些消費者可能愿意接受20多塊錢的。但從長遠方向來看,我非?隙,所有消費者都希望買到正宗、純粹的。”王德惠表示。
但他仍指出:人民幣40-50塊的爆款酒并不是人人都能做,而一定是要品牌化,且品質也有保證。這件事會發生,但將是大企業干的事。
消費升級后的餐酒將被重新定義
“實際上,20元左右價位段的酒本來就是雞肋。價格一漲、庫存一久就賠了,也并不能給消費者帶來飲酒的愉悅。” 北京龍澤上谷葡萄酒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欣新說到,“雖說此次價格調整剛性原因很多,但我覺得從內需上來講,中國消費者重新定義餐酒的趨勢是勢不可擋的。很多消費者購買這些酒,只是以前對渠道信任感不夠的情況下,被迫做出選擇最低價的反應。隨著現在信息越來越對稱,加上消費者年輕化、國際化視野更廣闊。人們會重新定義餐酒市場。”
李欣新指出:在這其中,國產酒蘊含著巨大的機遇!國產酒廠的供應鏈更短、交通更為便利,產品可以迅速供給市場。而餐酒不太受得了長距離運輸,短供應鏈的酒更新鮮。從價格來看,國產餐酒從生產到運輸至消費者的成本不超過12元錢,優勢巨大。
“最關鍵的是,當消費者愿意為‘喝得住’(果香濃郁新鮮,口感愉悅,價格也承受得住)的、40-50元區間的酒買單時,國產酒無論是在品質上、渠道上、價格上的優勢都將顯現出來。酒商也有一定利潤。”李欣新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