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深圳300 多家煙酒行因商品中文標簽缺失而遭到起訴的新聞,讓進口葡萄酒重新審視職業打假人。職業打假作為常年客觀存在的現象,表明國家相關法規和商家的經營活動都存在不合理之處。目前葡萄酒行業對職業打假的行為持什么樣的態度?為此新食品葡萄酒評論家采訪了多位專業人士。
沒有中文標簽如何進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有中文標簽;依法應當有說明書的,還應當有中文說明書。標簽、說明書應當符合本法以及我國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并載明食品的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預包裝食品——沒有中文標簽、中文說明書或者標簽、說明書不符合本條規定的,不得進口。”
此外,在部分特殊情況下,沒有中文標簽的葡萄酒仍可以合法進關!哆M出口預包裝食品標簽檢驗監督管理規定》第四則附則提到:進出口用作樣品、禮品、贈品、展示品等非貿易的食品,進口用作免稅經營( 離島免稅除外) 的、使領館自用的食品,出口用作使領館、我國企業駐外人員等自用的食品,可以申請免予進出口預包裝食品標簽檢驗。旅客攜帶入境及通過郵寄、快件等形式入境的進口預包裝食品標簽管理按有關規定執行。
也就是說,酒會的樣品、贈予經銷商的禮品或樣品葡萄酒可不貼中文背標。 另外,旅客海外購物自帶的葡萄酒,也可不貼中文背標。除此之外,所有進入中國流通領域的進口葡萄酒,必須貼有合規的中文背標。
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葡萄酒進口商告訴記者,沿海大大小小的港口十分多,個別小港口的確存在監管不嚴的現象,通過打點關系可以放行沒有中文標簽的葡萄酒,但畢竟觸犯法律,這種情況不多見。
水客自身攜帶貨物進關的情況應該所有酒商都有所耳聞,特別是一些名莊酒,為了避免昂貴的關稅而采取這種方式。但大多數的水貨都在小范圍交易,不會在市面上公開售賣,因此不會明目張膽的擾亂市場。
另外,據這名酒商介紹,有些進口商在印刷中文標簽的時候會選擇容易撕掉的標簽材料,貼完中文標簽海關放行后,再撕掉中文標標簽進行銷售。如此操作在報關清關環節是完全合乎規定的,而后續商家的撕標行為則非常難以監管。
不貼中文標簽主要為隱藏產品信息
那么,為什么商家一定要通過種種方法進口沒有中文標簽的葡萄酒呢?
中文背標對于消費者來說尤為重要,因為葡萄酒市場紛繁復雜,品牌數不勝數,主要的釀酒葡萄品種也有數百種,各大葡萄酒產國、產區的法律法規不盡相同,葡萄酒的風格、價格等也差別甚大,這些對于普通的消費者來說難以辨別。
進口葡萄酒的中文背標要求必須包括凈含量、酒精度、原料、灌裝時間、葡萄酒名稱、進口經銷商名稱、進口經銷商地址、原產國、產區等信息,是消費者獲取產品信息的直觀通道。個別酒商售賣沒有中文標簽的葡萄酒,以此蒙混不了解情況、不懂外文的消費者,以信息不透明牟利。
上海這名進口商還告訴記者,他的客戶有時候也會要求發送沒有中文標標簽的葡萄酒,主要是害怕下游客戶通過中文標標簽上的進口商信息找到進口商直接進貨,破壞了原有的供應鏈,而且信息不透明的產品在經營操作上也有更大的空間。選擇不貼中文標標簽對這些經銷商來說也是一個被動之舉。
職業索賠是代替政府職能還是敲詐?
政府監管部門的空檔給了職業打假人操作的可能,職業打假的行為對市場規范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各方觀點不一。深圳市葡萄酒行業協會會長武運平表示:明知標簽瑕疵,為獲取十倍賠償進行購買,以此為業,這種行為是不誠信的行為,不利于良好市場秩序的建立,不應得到法律的支持。
葡萄酒行業協會法律顧問王勁松認為,職業索賠人與普通消費者不同,并不是“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商品。 明知商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的人請求獲得懲罰性賠償的,因有違誠信原則,法院應不予支持。 商品要標注的事項非常多,并不是每一個標簽瑕疵都會影響商品安全、誤導消費者。
龍澤上谷總經理、城市窖藏創始人李欣新認為,職業打假的出發點就有問題,它是以索賠為目的,不是以市場規范為目的,所以對市場根本談不上任何幫助。所謂對市場的好處和壞處是以消費者為主體的,管理機構的要求要以消費者能否更好地辨別產品為主導,細微的標簽標注差異對消費者影響不大,監管機構應該以增加流通、增加消費為目的,預防對消費者有損害的產品流入市場,而不是因為細微的標簽差異對商家嚴刑拷打,執法重點的偏頗讓職業打假有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