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以來,白酒行業掀起了新一輪漲價潮。瀘州老窖對核心單品進行調整,今世緣國緣漲價,金徽酒中檔產品價格上調,小郎酒上調出廠價,汾酒全面停貨、等待價格調整……
在眾多漲價消息當中,大家都將目光停留在高端,尤其對瀘州老窖的漲價格外關注。然而,記者在整理各方漲價消息后發現,在中高端漲價潮掩蓋之下,100價位及其以下的中低端產品提價更值得關注。名酒和區域龍頭兩大陣營,采用直接提價、產品升級、推新品三種方式進行“提價”,雖然各有各的理由,但是其本質卻直指行業底盤的殘酷洗牌。
表面上
打著成本上漲的旗號多個廠家齊漲價
自10月以來,眾多企業對旗下低價位產品進行了調整。而究其原因,幾乎都是包裝材料、運輸等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上漲。
除此之外,“四特的中高端單品目前尚未調價,倒是低端品種先漲了。”四特酒經銷商林先生告訴導報記者,四特一款100多元/箱的低端白酒,最近猛漲了幾十元,漲幅高達20%。
綜合眾多漲價信息,從表面上看來,是多個廠家出于相似的原因,對產品、對價格進行調整。
實際上
兩大陣營用三種方式征戰行業底盤
表面上看上述漲價信息雜亂無章,但是其實在仔細分析之后,會發現,這是兩大陣營在行業底部進行混戰。
一方是名酒陣營,如瀘州老窖頭曲、二曲,五糧液系列酒和洋河海之藍。
最近要進行價格調整的瀘州老窖頭曲,其零售價格在70元左右,二曲零售價格在20元左右。同時,五糧液系列酒,其中有很大部分產品的價格在100元及其以下價位。被爆漲價10%-20%五糧尊、五糧醇其售價也是在百元以下。此外,處于名酒陣營的洋河,旗下產品海之藍、君坊也是在百元價格帶。
另一方是區域龍頭酒企,多家區域龍頭也在對百元以下價位產品價格進行調整。
小郎酒100ml產品零售價格在20元以下,218ml產品商超零售價格也在30塊左右。而牛欄山大部分產品也是在百元以下,金徽酒部分中檔產品也是在百元以下。
從名酒廠家和區域龍頭酒企的調整就可以看出,對于中低端產品的調整時最頻繁的。而頻繁的調整也可以看出兩大陣營這該價位產品的重視。
同時,這兩大陣營對于底部產品的調整采用了三種方式。
一種就如上文所說的對產品幾個進行直接上調。如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牛欄山、金徽酒等。第二種方式就是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換代。如茅臺今年來推出了茅臺迎賓酒·中國紅,終端指導價格為158元。紅星二鍋頭旗下主力產品——紅星小二、紅星大二、紅星藍瓶,進行了全面的升級煥新。第三種方式就是直接推出新產品。如豐谷推出高端光瓶酒墨淵,其零售價格在80元左右。杜康推出新品“一斤半”,零售價格30元左右。洋河推出洋河小曲,零售價格在10-30元。
可以看出,相對于高端酒,一線名酒企業和區域龍頭企業在低端產品的調整上更是頻繁,而且可供選擇的方式也更多。
本質上
調整利潤比例,加速行業底盤洗牌
目前一線名酒企和區域龍頭酒企紛紛想走出低價圈子,從行業底部殺到行業腰部甚至是高端相比。這與2012年之后到2015年之間,眾多酒企紛紛發力“名酒民價”,不管是產品在市場是價格回落、腰斬,或者是推出低價位產品等,都形成鮮明對比。
調整利潤結構,跳出低價競爭怪圈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除了白酒行情再次向好這一原因而外,促使企業低端酒升級的最重要原因還是企業出于對自身戰略的考量。調整利潤結構,跳出低價發展怪圈才是最重要的。
該人士繼續分析認為:低價模式不足以支撐企業的良性發展。只有利潤豐厚了,企業才能獲取更多資源,才能夠加大對市場的投放和支持力度,這樣才能夠有更多回報。才能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以高打低,欲提價收割競品市場
對于名酒系列酒及其低端產品的發力,圣雄品牌營銷策劃機構創始人鄒文武分析認為:一線名酒集中發力低價位產品,具有兩個戰略意義。第一,夯實市場基礎,創造更多的銷售。第二,收割區域酒的市場空間,對區域龍頭酒企形成市場壓力。
同時,一線酒企重視低價位酒,對區域龍頭酒企形成無形的市場壓力,會擠兌區域龍頭酒企的市場空間,大量的市場投入之后,勢必造成區域龍頭酒企市場利潤的減少。
鄒文武還表示:“一線名酒和區域龍頭對低價位產品進行調價,對于行業來說是順應了市場漲價的需要,這樣會凈化一些低價位產品市場空間,推動產品品質升級消費換擋。”
強強碰撞與跟風提價,加速行業底盤洗牌
對于上述現象,黑格咨詢集團董事長徐偉認為:一線名酒在最近幾年有了很深度的落地和實際操作,它們的動作對區域龍頭酒企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影響,但是長期來看會對定產名酒形成劇烈沖擊。
同時,卓鵬戰略咨詢董事長田卓鵬也分析到:全國性名酒系列酒的發力無疑將與區域品牌在中低檔價位上直面競爭,而這對于“底盤”不穩、下沉不夠徹底的區域品牌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將會加快行業底盤的洗牌。
此外,徐偉還對這一輪的提價表示了擔憂。“目前看來,這類(低價位)產品本來市場空間就小,部分經銷商、終端都不愿意推銷,提價在市場層面是沒有廣泛基層的。”徐偉分析認為,目前低端產品的提價是一種跟風行為,提價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一些本來具有一定市場基礎的產品,盲目提價后,廠家供貨價漲了,但是市場價格跟不上,很可能將產品‘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