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電 隨著啤酒的進口關稅大幅減少,近期“洋啤酒”在中國的發展態勢迅猛。央廣網10月20日發布的一條消息稱,今年1-8月份,進口啤酒總量為36萬千升,同比增長65.7%;同期國產啤酒總量為3479萬千升,同比下降6.12%,已連續13個月下跌。對此,海納機構總經理、酒業評論員呂咸遜提出,“進口啤酒正在成為中國酒業的大風口。”
呂咸遜認為,進口啤酒在中國市場之所以能如此火爆,拋開自貿協議的簽訂和市場消費升級,歸根結底還是源于進口啤酒具備超強的商業價值。
呂咸遜說,從消費者角度看,進口啤酒有消費者可以直接感知的利益——進口啤酒一般是嚴格以大麥、啤酒花、酵母、水為原料(德國更是有1516年出臺的《德國啤酒純凈法》規范生產),黃啤酒大多使用Lager低溫發酵;從消費趨勢角度看,進口啤酒也迎合了當下消費升級的趨勢。就像50-150元/瓶的白酒依然有消費升級的機會,5-15元/瓶的啤酒也同樣有消費升級的機會;從流通渠道角度看,啤酒比白酒和紅酒單價更低、銷售目標群體更廣泛、購買頻率更高,進口啤酒目前毛利率普遍在50%-70%之間,是O2O連鎖酒商、白酒酒商、餐飲流通一體化飲料經銷商的增利產品。
“一方面有人愿意買(消費者價值),另一方面有人愿意賣(渠道價值),這就是進口啤酒的商業價值。”呂咸遜表示,如果說2000年是茅臺年,2005年是洋河年,2010年是進口葡萄酒和牛欄山年,那么2015年則屬于進口啤酒。
對于如何抓住進口啤酒這個“大風口”,呂咸遜表示:“應該盡量選擇一些金融資本大、商業品牌強的供應鏈平臺來合作。”一方面是因為進口啤酒資金周轉慢、資金占用量大,需要貿易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進口啤酒有進口品類無產品品牌,需要商業品牌的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