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6年營改增政策出臺后,白酒消費稅或再次迎來從生產環節調整至流通環節的可能性。
日前,國務院印發《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后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雖然其中還未包括酒,但是由此也引發了酒行業尤其是白酒行業的震蕩。
《方案》提出三項政策措施,其中一項是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并穩步下劃地方。按照健全地方稅體系改革要求,在征管可控的前提下,將部分在生產(進口)環節征收的現行消費稅品目逐步后移至批發或零售環節征收,拓展地方收入來源,引導地方改善消費環境。
據了解,目前酒類行業的消費稅基本在生產環節征收。其中,白酒按照出廠不含增值稅價格的12%征收從價稅(20%法定稅率,按照60%比例征收),1000元/噸從量稅,目前絕大部分白酒上市公司實際消費稅率為12%。假設按照《方案》將白酒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不再從生產環節征收,而是從流通環節征收,業內普遍擔憂行業利潤進一步攤薄,并或致中小企業負擔加重,以致新一輪洗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若白酒消費稅后延,流通環節處境雪上加霜。白酒行業要推動消費稅向流通環節轉移,涉及到流通渠道的終端數據龐大且過于分散,而且各地經濟環境差異性較大,無形中提高了征稅和監管難度。另外,向批發或零售環節征稅,將會增加經銷商的賦稅負擔,經銷商很可能會將壓力轉嫁回上游酒廠,這對于規模性酒企而言尚能承受,但中小型酒企很可能由于負擔過重而被迫洗牌退場。若白酒消費稅改革,則應配有相關的監管措施。
山東溫和酒業酒總經理肖竹青則提出,白酒企業一般都需要跨地區銷售,僅從生產環節收稅,對于落地的市場區域不公平,如果從流通環節征收,則屬于地交稅,如此一來各個地方政府會支持外地酒,這對于白酒的全國化和范區域流通是有利的。
同時他表示,目前白酒的消費稅是從價和從量兩種方式征收,先按照出廠價,從價計收20%,而且每瓶500毫升酒還要從量計再收0.5元。若白酒消費稅改革,建議取消白酒從量消費稅,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白酒企業解決當地就業問題,并拉動酒類消費
白酒行業分析師蔡學飛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目前從已經放出的消息看,改革方向是從生產領域向流通領域轉移,即從消費端來增強稅收。從宏觀上將加快酒行業的去泡沫化,推動整個行業的進一步升級。因為經過這一輪漲價,名酒企業已經基本完成了價格升級,稅收的影響較小,并且擁有品牌優勢的名酒企業能夠通過補貼和利益轉移對終端和流通環節進行政策扶持。但是對于區域中小型酒企業,產品屬于價格導向,稅收改革將會加大成本,導致經營環境進一步惡化。
中金證券近日一份研報指出,此方案的逐步落實將在中長期對酒類行業產生較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全行業稅負可能的增加、區域型中小酒企的競爭力下降、稅收不規范的企業競爭力下降等方面。
中信證券則在研報中指出,消費稅改引發市場對白酒消費稅的關注,判斷白酒消費稅改時機尚未成熟。即使白酒消費稅改發生,預計名酒企業將憑借強大的產業鏈定價權轉移成本,夯實競爭優勢,帶動集中度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