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貿咨詢委員會(French Foreign Trade Advisory Board )針對中國 “氣焰囂張”的假酒市場,發表了一個關于“亞洲市場假酒”的報告,此報告頗具爭議,一度遭到法國政府官員的反對。報告中詳細闡述了假酒的深度問題,表明假葡萄酒已經從部分團伙造假衍變成規模相當的地下產業。
法國酒銷量下滑誰之過?
中國不是假冒葡萄酒的唯一來源,但是隨著中國葡萄酒市的突飛猛進以及國家對保護知識產區的法律不夠完善,造成中國市場假酒橫行,而法國又是中國的第一大酒類出口國,因而法國酒銷量首當其沖。
該組織評估的假酒問題令人瞠目結舌。“每一瓶在中國市場流通的法國酒背后至少有一種版本的贗品,造假行為還在持續加劇,情形極其惡劣。”法國對外貿易顧問委員會(CNCCEF)葡萄酒及烈酒委員會前主席詹姆士.得.羅尼(James De Roany)表示。
委員會認為假酒的問題導致了葡萄酒銷量的下降。 “2014年,法國進口葡萄酒和烈酒的銷售情況在中國已經顯著惡化。”該報告還指出,銷量下降歸咎于高關稅、掠奪性定價、對其他產酒國的認知度提高等等…但歸根結底還是中國消費者對葡萄酒的不信任,。“總認為是假的”觀念作祟,因此,我們認為只有將假酒的流通情況進行傳播,才能快速實施精準有效的措施來遏制造假對葡萄酒市場的傷害。”
市場大環境堪憂
“不法份子在廢棄的養雞場進行違法灌裝生產”事件曾經上過頭條,而該報告揭露的是一個愈發令人發指的商業環境。中國有關部門表示,主要造假者中包括進口商、經銷商以及下面的分銷商。
他們的目的是降低售價,增加一個品牌的發展空間,避免進口關稅和稅收,這樣可以增加高達48%的利潤。“這就是你們看到的工業化造假,”得·羅尼(De Roany)補充道“這些造假技術可以‘精湛’到令消費者真假難辨的程度。”
此外,進口葡萄酒品牌也極需在中國市場獲得知識產權保護。蘇格蘭威士忌(Scotch)、干邑(Cognac)以及來自全球各地的葡萄酒在國內都處于弱勢地位,而國產葡萄酒和烈酒在國內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形勢。
中糧集團就當地27個超市銷售假冒長城葡萄酒案件向法院提起訴訟,并于9月在蘇州經武吳江區人民法院裁決勝訴,其中有幾名被告供認不諱,而有一部分被告則聲稱他們也是被上游供貨商忽悠了,因為上游給他們提供了詳細的酒類檢測資料。
傾聽外國品牌的聲音
去年8月,一家煙臺葡萄酒公司的老板因生產和銷售假冒知名進口酒獲罪,其妻子和6名合作伙伴也牽涉其中,這家企業剛開始也是作為一個合法注冊的公司存在,主要進口散裝酒在國內罐裝和貼標,但他們很快意識到售賣知名品牌的假貨可以更加輕松的撈金,于是 “掙快錢”的后果是被處以2年-4年半的有期徒刑及161000美元的罰款。
對此,法國對外貿易顧問委員會(CNCCEF)卻提出了頗具爭議的觀點,他們認為中國政府對此類案件的評定屬于“輕罪重判”,而且總是強加了政府的意志在里面,他們覺得提高辨識和打擊假酒的意識才是對正規酒廠、酒商最好的保護。
(本文原文章來自美國《葡萄酒鑒賞家》官方網站,作者蘇珊娜Suzanne Mustacich,翻譯Kiwi,譯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