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鄉鎮市場的巨大潛力吸引了業內人士的關注,葡萄酒消費也逐漸在這些新興市場萌芽、發展,然而,與之伴隨的還有擦邊球、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
近日,小編參加了一場區域型展會,主辦方號稱該場展會為該區域首場專業大型糖酒食品交易會,而小編經過走訪發現,參展企業質量整體不高,且觀眾多為周邊縣市以及鄉鎮地區的經銷商,同時,在大型展會上幾乎已經絕跡的“擦邊球”產品卻在這里落地扎根、野蠻生長。
碰瓷大牌,拉菲還是拉斐?
此次展會布展葡萄酒企大約50余家,而“不正規”產品占比竟高達一半。其中尤以對澳洲葡萄酒品牌奔富penfolds和黃尾袋鼠的仿冒最為猖獗。這些企業的慣用手法是使用類似的酒標,或者調換英文品牌名的字母順序、更改一個字母等,從而達到混淆視聽、欺騙消費者的目的。小編在現場就看到了Benfolds ben407、Benfolds ben158等類似的品牌名組合,以及形形色色的澳洲袋鼠形象。
碰瓷拉菲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注冊信息網站查詢發現,我國僅嘗試使用“拉斐”注冊的葡萄酒品牌,就達60余個。在展會現場,小編就發現了一家打著“拉斐”名稱的企業。當被問及這一品牌名稱是否對“拉菲”造成侵權時,展位負責人當即就拿出一份文件,指出自己的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經過注冊,完全合法有效。而小編卻發現,在這份文件中,這家公司的注冊名稱顯示為“拉斐爾”,而商標有效期早在2013年就已經過期了。
拿貨價50,掃碼價卻顯示2588?
小編與現場一家專門從事法國、澳洲葡萄酒進口的公司進行了交流,其產品拿貨價從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最低拿貨價僅為13元每瓶。該公司負責人向我們表示,其公司每一瓶酒都是原瓶原裝進口,保證酒莊直采,一手貨源,該公司的展位上還裝飾有大量與酒莊莊主的合照。為了打消我們的疑慮,該負責人還向我們展示了大量他手機中存有的在酒莊采購的視頻。他表示,如果從他們這邊拿貨,相應的視頻都可以發到客戶手中,他們與酒莊長期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所有產品都有對應的視頻。他說,用這些素材發朋友圈,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對提升銷量也有好處。
此外,這家企業還稱可以提供定制掃碼價的服務,酒商可以隨意定價。小編在現場嘗試掃了一款拿貨價在50元左右的酒,微信掃碼價顯示為2588元。相關負責人介紹,大多數酒商的定制掃碼價在1000~2000價位區間段內,并且多會選擇一些寓意比較好的數字,如1388,1699等。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對此,一位業內專家表示,其實掃碼查詢價格的原理非常簡單,只要我們用APP掃描條形碼,就會通過網絡自動連接到該APP的數據庫里(而非編碼機構的官方數據庫),查詢并讀取到該商品錄入過的相應信息。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不同軟件掃描相同的條形碼,返回的信息在格式和內容上往往并不相同。通俗地講,這些數據全是人為操縱的,信息怎么填,價格填多少,完全聽從酒商的吩咐。
此外,根據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條形碼中的信息包括企業名稱、產品名稱、產品規格、產品型號、產品圖片等信息,唯獨沒有價格,因為價格不具有唯一性,不符合條形碼的屬性。如果出現了價格信息,那都是商家付費給掃碼軟件開通了附加功能,然后自己標注上去的,并不是官方價格。
鄉鎮市場成重災區,葡萄酒市場亟需規范
廣州市勝杯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方見華表示:一直以來,由于成本價格不透明,貼牌產品也是渠道最喜歡的利潤產品。一些酒商將廉價葡萄酒進口到國內進行灌裝,自己重新設計一個標簽,起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利潤就可以翻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但同時,方見華也強調,貼標酒本身并不是過錯,但以次充好,靠信息不對稱賺取高額利潤就是有悖于職業道德了。
新疆元森酒莊銷售總監王建濤指出,目前國內葡萄酒行業碎片化現象嚴重。眾多的產區、品牌、品種有時候連專業人士都搞不懂,更別提普通消費者了。而一些商家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做一些“擦邊球”產品來混淆視聽。而一些三四線城市以及鄉鎮市場,由于葡萄酒消費市場剛剛起步,葡萄酒普及度不夠,更是淪為了這些“擦邊球”、“傍名牌”產品的重災區。
王建濤表示,面對這種現狀,一方面需要繼續強化葡萄酒知識的普及教育,提高消費者的鑒別力,避免上當受騙。另一方面,也亟需行業規范的出臺和貫徹執行。去年我們看到最高法已經明確表示要嚴厲打擊惡意搶注商標行為,嚴厲打擊不誠信的商標攀附、仿冒搭車行為。但在執行層面,還需要加速落地,中國葡萄酒市場,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