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兩極化
從宏觀層面來看,在縱觀幅員遼闊的中國,經濟的發展雖然推動了人民消費結構上的整體升級,但是由于國家政策和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人民的工資和資產也存在巨大差異, 顯著的“貧富差距”也在不斷加劇人們消費的“兩極化發展”。
而從相對微觀的層面來看,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雖然促成了2億到2.5億的中產階級,但是這些“新中產”階級的發展并不成熟,他們的工資和資產的差距依然很大,即便同樣工薪階層的人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差距,比如有的人在地價便宜的時候買了房子,有的人則是在地價上漲后買了房子,有的人從父母那里繼承了房產,還有人一夜之間成了“拆遷新貴”等,這些實際存在的差別,也直接導致“新中產”個人的消費額也有著很大的差距,新中產的內部也在朝著“兩極化發展”。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經濟差距直接造成了大眾的分裂,人們開始分化為“有錢且寬裕”的人和“有錢但不寬裕”的人,分眾開始誕生,小眾日益崛起。個人資產的差距與感性的個性化、多樣化,造成消費者關心的東西,要么是高價的,要么是便宜(性價比),中間地帶開始模糊。所以,我們看到中國白酒消費存在兩種極大的分化,售價2000多元茅臺一瓶難求,售價15元左右的牛欄山熱銷全國,30~80元價格帶淪陷,100~300元價格帶競爭慘烈,300元以上的次高端不斷升級。大眾的分裂,讓很多白酒企業無所適從,更多的寄望是開發更多的產品,覆蓋更廣的價位,擠占更多的渠道,但這種“多算則勝,少算則敗”的競爭效果并不理想,反而不如那些精準鎖定小眾市場的企業,實現了“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效果。
隨著物質的日益豐富,消費也隨之個性化、多樣化,人們越來越能夠“隨心所欲”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更重視產品的顏色、外觀帶來的感性,且不再局限于某一種風格,越來越在乎別人的眼光,消費理念也因此變得“相對化”,更愿意選擇“與其他人稍微不同”的產品。白酒企業可以借鑒無印良品“低價且靈敏度高”的商品模式,剔除名酒的多余之處,在酒莊提供優質原酒、酒瓶、酒標、酒盒、印章等最基礎的材料,如何使用這些材料可以交給消費者的感性,讓消費者通過DIY方式親手創造“專屬自我”的產品,也可以協助消費者完成“人生第一款自制酒”。通過這些感官體驗,為傳統的白酒產品增加更多的“靈敏度”,將會極大地促進傳播與交易。
7.互聯網化
截止2017年12月,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人,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53億人,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5.33億,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5.06億。與此同時,網絡零售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全年交易額達到71751億元,同比增長32.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10%!峨娮由虅“十三五”規劃》也提出“2020年電子商務交易額40萬億元、網上零售總額10萬億元、相關從業者5000萬人”的三大發展指標。
根據Euromonitor數據,我國2016年酒類電商交易規模達到53.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40億元)。據報道,2017年全年白酒在阿里系電商上的銷售額33億,京東線上酒水銷售額同比增長率達52.5%,交易規模是天貓的兩倍,其中白酒銷售額占比高達64%;1919在2017年線上線下商品交易規模(GMV)逾50億元。
隨著智能手機的推廣和普及,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購物”成為了人們日常的購物方式,各大電商平臺已經深入到白酒市場的各個角落,已經打破“酒廠+經銷商+零售商+消費者”傳統分銷模式,演變成“酒廠+電商平臺+消費者”新模式。雖然用戶早已通過“線上購物”穿越了“線下渠道”的封鎖,但是傳統的白酒企業仍然深陷在“渠道制勝、終端為王”的競爭中,對“網絡購物”的消費轉型與趨勢明顯“判斷不足”,絕大部分企業甚至不知道如何適應這個時代,既缺乏專業的科技人才,又欠缺投資的耐心,即便嘗試通過京東、天貓、淘寶、1919、酒仙網等電商平臺,或者微信公眾號與小程序開發電子商城,也因銷量欠佳與成本過高而“灰心喪氣”。
我曾在2017年出版的《好玩的酒廠》一書中分析過,中國白酒企業90%以上的都是區域型品牌,大部分銷售收入和利潤均來自于“本地消費群”,即便借助京東與天貓這樣的電商巨頭銷售有個性、有創意的產品,皆因品牌影響力不夠導致收效甚微。相對于全國化的大牌名酒,它們仍將占據巨頭電商平臺的最大市場份額,且后勁更足。我建議,那些依賴“本地市場”存活的區域型白酒品牌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與手段打造“本地化電商模式(O2P即Online To Place)”,將網上商城“植入”酒莊和本地門店,重回本地化,重構品牌的“原產地效應”優勢,重視“本地化流量”,重點培育酒廠周圍100公里半徑為范圍內的“本地消費群(Local consumers)”,這樣才能更容易贏得本地消費群的情感認同和重復消費。
從“觀光工廠”到“社區商務型酒廠”,再到“智慧酒莊”,重新挖掘“本地市場”,開創一個“酒莊/門店⇆電商平臺⇆消費者”三維立體、雙向循環、直線鏈接的新商業模式,既能減少了中間環節,跳出傳統渠道的惡性競爭,又能提升運營效率,以“本地化”競爭優勢對抗名酒,在巨頭電商布局線下之際提前布局“獨立流量”的本地化、社交化的電商平臺(O2P),從線下到線上,流量是通過酒莊真實體驗、社交獲得的,是私有化的、獨立的流量,也是不必花錢購買的、有價值的流量。
8.本土化
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至今,純線上的紅利正在減少,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和品牌開始從線上走到線下,線上與線下正在深度融合,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將演進成O2P(Online To Place)與OMO(Online Merge Offline)模式,惟一不變的是更好、更快速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特別是便捷性、體驗性的需求。對于渴望真實性的用戶來說,最直觀的體驗還是到店服務。紛紛向線下進軍的有阿里巴巴、京東、小米等巨頭,還有1919、酒仙網、酒便利等垂直電商,互聯網的“本地化發展”成為未來零售的新方向。
而坐擁“本地化”市場的近2萬家白酒企業,尤其是90%以上的區域性品牌,將迎來“互聯網本地化”的新風口。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環境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氣候不同、思想觀念不同、人文歷史不同、為人處世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綜合以上影響因素必然會形成不同的消費偏好。我認為,這才是近2萬家白酒企業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得以并存發展的基本背景,企業之間的競爭完全沒有必要追求“向大看起”的單一競爭模式,也沒有必要依賴電商巨頭搶占“長尾市場”,而忽視“本土化”地緣優勢,一味地模仿、跟隨大牌名酒不遺余力地參與廣告戰、終端戰、人海戰、網購戰之中。
“本土化”即“熟人化”,熟人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也是白酒企業立足本地發展的優勢。中國社會是一個“關系大于規則”的社會,“有關系好辦事”的觀念根深蒂固,關系到位,事情就不會荒廢。而往往“拉近關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喝酒,至于喝什么酒一般都會選擇大家熟悉的本土產品,“熟悉即安全”。即便是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仍然相信“熟人推薦”的產品和服務,而且這種信任感又有著極快的傳播優勢。
大國崛起,文化必然自信。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從崇尚歐美日韓、向往都市、購買國際奢侈品轉向中國意識、地方意識、向往田園生活,從追求名牌到追求簡單、休閑和體驗,并樂于分享信息。信息時代,不同于物質時代,獨占、保藏信息沒有任何意義,智能手機的普及為消費者提供了分享消費體驗的簡捷與便利條件,“彰顯個性”的消費心理得到最大化的釋放。而信息交換的滿足感,進一步影響購買的標準,人民更傾向于購買能夠持續帶來滿足感的物品,或者是那些隨著時間的流逝,反而會帶來更多滿足感的物品,比如舊家具、傳統工藝品和手工工藝品,包括陳年老酒(白酒)。這可能也是中國白酒“老酒收藏”火爆的基本原因,也帶動了更多的懷舊版、生肖版、限量版、工匠版產品的設計與銷售。
同時,在國家鼓勵“美麗鄉村”建設的帶動下,越來越向往“田園生活的人們,尤其是對“喪失故鄉”的60、70、80后部分人群,開始厭倦標準的、擁擠的、缺乏生活氣息的大城市,“回歸地方”的意識逐漸高漲。這為那些地處“美麗地方”的區域性白酒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此時打造“觀光工廠”與“智慧酒莊”,引發本土化情懷的消費,難道不是恰逢其時嗎。我相信也期待,未來的中國白酒市場將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小而美與強者恒強并存發展的局面。
9.體驗型消費
體驗型消費是生活必需之外的消費,是中產階級為主的消費,也是“有錢有閑有情趣”人的消費,如看電影、旅游、健身、喝酒等,與生活必需消費相比,不是非消費不可,體驗型消費層次更高。當白酒不再是生活(社交)必需品的時候,消費者就不會像“買蘿卜”一樣只在乎產品本身,而是會“想要”體驗更多的、超越物質層面的東西,其消費偏好開始從"產品"向"體驗"轉移,更顯得“醉翁之意不在酒”。
更重要的是“體驗型消費”是“網絡購物”不能替代的,網購是“感官缺位”的購物,點點鼠標是不能代替喝酒的。體驗型消費只有到現場場所親身體驗,才能獲得感官的刺激和消費的愉悅。另外,體驗型消費更強調“本土化”特色,尤其是在餐飲、旅游、文化與休閑等方面表現突出。
體驗型消費是一種新穎消費模式,也可以轉變成白酒企業的一種創新營銷模式,即體驗營銷。我們可以邀請消費者直接到酒廠,親身感受產品工藝、品質和文化的“真實性”,通過消費者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與嗅覺的“五感體驗”,迅速激發購物欲望,讓情感戰勝理智。同時,在消費者互動體驗的過程中,經營者可以直接了解消費者的呼聲,挖掘新的需求,改進產品的設計和質量,為客戶創新價值,可謂是一舉多得。
體驗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認同”,建立信任,促進消費。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和困擾,以及對“真實性”的渴望,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對于已經“過度營銷”的白酒企業來說,重構消費信任是關鍵,更應該以顧客的真實感受為準,去審視自己的產品和設計,去建立體驗式營銷與服務。
對于普遍缺乏消費認同和信任的中小型白酒企業來說,如何實施“體驗營銷”,才能滿足體驗型消費的新需求,重構消費信任呢?我仍然覺得“智慧酒莊”是最好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可以為消費者提供關于釀造、貯藏、罐裝、生產、品鑒等有關品質的、真實性的體驗,還可以提供吃、喝、玩、樂、購等多重的消費體驗,經營者與消費者快速建立“熟人關系”,并以“社交”的方式實現“口感破冰”和情感培養,創造認同,建立信任。
未來的營銷,如果沒有場景,沒有體驗,就沒有認同和信任,也就沒有傳播和交易。我相信,打造智慧酒莊,空間設計與體驗成為一種新的營銷手段,讓消費者親自參與酒莊的線下場景體驗,好的空間、產品、場景和體驗設計既能夠創造更多的認同和信任,又能夠實現“口碑”推薦效應,口碑即傳播,口碑即交易,交易即數據,大數據的背后是用戶畫像、精準營銷、口碑推薦與重復消費。白酒是天生的社交和情感類產品,只有喝過,才有信任、消費和推薦。
10.從消費到創費
根據1971年日本余暇開發中心所做的一項關于消費生活的調查發現,在“豐富物質”、“簡樸生活”、“忠于自己”等30多個選項里,讓人們選擇希望以后能夠過上的生活,“健康并且物質精神都豐富的生活”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自由發揮”,也就是說重視個性并將其展現出來,不被流行趨勢、大眾媒體等所擺布,打造符合自己喜好的生活方式。如何在“豐富之中蘊含個性”成為新的生活與消費方式。時至今日,以上這些生活方式與消費理念正在被中國新興的“中產階級”所驗證。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裕,消費智慧的迭代升級,人們追求的對象也開始從滿足“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進行轉變,從以“物”為焦點轉移到以“人”為焦點,物質(白酒)只不過是創造人際關系的手段,“請人喝酒”的目的并不是“喝酒“,而是滿足為人際關系“充電”的渴望,理性之中的感性成分越來越多。
如果“請人喝酒”能夠創造更多的體驗,能夠創造更多“與眾不同”感覺,讓“喝酒”的氛圍或話題更多,更有意思,甚至可以創造出一種“體現自我”的生活方式,那么就不是“消費”這么簡單了,而是一種“創費”的消費行為。比如自己到酒莊去調制一款自己喜歡的白酒,選擇或自制一款自己喜歡的瓶子,貼上自己簽名或設計的酒標,創造一個獨特的故事,這款酒不管是聚飲,還是送禮,都會產生一種獨特的、創造性的體驗。
我相信,今后的人們將會重新認識和評價地方獨有的歷史、傳統、文化,去關注和消費充滿地方特色的事物、設計、旅游與服務。對于地方中小型白酒企業來說,從消費到創費的轉變,無疑是一種新機會。大量生產只能一味地低價格化,但精致的手工藝產品卻能夠以高價出售,“本土化”的傳統手工工藝、DIY定制體驗、價值共創模式,都將受到了高度的評價和推薦。
另外,隨著國內單車共享、車位共享、公寓共享等“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共費”也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消費形態,未來的白酒酒莊也會出現“共享”模式,經營者可以在本地尋找志同道合的消費者與投資者成為“名譽莊主”、“合伙人莊主”或“股東莊主”。未來,有一種身份叫“莊主”,他們“不建酒莊卻擁有酒莊”,種樹種花種春風,享受美酒,沐浴藍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