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據貴州省工商局的消息,從8月下旬開始,貴州將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為期一個月的酒類市場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銷售假冒偽劣酒、尤其是打擊以“特供酒”等名義進行的虛假宣傳等行為。
近年來,貴州白酒市場銷售十分低迷。為了求生存,一批白酒企業是大打擦邊球,加大推出所謂“特供”類產品力度,這類酒的特征是,不在市場上公開擺賣,而是通過定制式、團購式進行銷售,而且價位高昂,比如貴州金沙集團的“摘要酒”等,目標就是要借特殊的產品名稱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抬高價格、促進銷量。
記者了解到,對這樣一類新生的產品,需要加強監管。這次專項行動是從8月下旬開始,重點是對酒類的企業和酒類市場進行一次地毯式的清查,嚴厲打擊酒類生產經營者以國家機關特供、軍隊特供內部特供等這樣一些名義進行的虛假宣傳和銷售行為。
2013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曾經下發通知,要求酒類企業不準生產標注有“特供”、“專供”、“專用”、“特制”、“特需”等字樣的白酒。貴州是中國白酒的重要產區,在“禁令”下發之前,貴州省各地,無論是著名茅臺酒廠,還是各種私人白酒企業,以及基酒的作坊都公開充斥著各種檔次價格的“特供酒”。
長期以來,很多企事業單位、甚至政府機關都曾經有過購買、甚至定制這類“特供”酒的行為。2013年以后,隨著相關部門打擊“特供酒”的力度逐漸加大,加上“三公金費”在白酒使用上的限制,“特供”類酒的銷售有所收斂。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又大有卷土重來之勢。以金沙“摘要酒”為例,“摘要”酒一瓶為650毫升,售價為1800多元。“摘要酒”酒廠的一位銷售經理在電話采訪中向記者表示,“摘要酒”已經上市2年,上市第一年的時候就達到了5000萬的銷售成績,在白酒業的寒冬給他們帶來了可貴的利潤。
采訪中一些高價位的“特供類酒”的生產者表示:“貴州的很多官員應該都喝過或者了解過這種酒,否者我們的銷量也不會這樣好,這些酒用來招待和送禮也不會像茅臺那樣扎眼。”這樣的現象,也正是很多消費者所擔心的。他們都表示,如此異樣的酒名很容易引起公職人員和企業老板的關注,而因為高端,不外呼就是送禮、送人。
在中國的這個送禮文化上,如果這一類異名的酒,品種逐漸增多后,恐怕一些腐敗、奢靡等社會不良之風會出現回頭之勢。另外,一些商家利用這些容易讓人產生“公權力聯想”的名稱,也有借這個名義炒高市場價格,擾亂市場持續,破壞市場競爭環境的嫌疑。
面對這個問題,多方人士提出,應開展酒類商品名稱的專項整治行動,限制對具含有特殊隱喻的商標的使用,比如“內參”、“清樣”、“題跋”等,同時,鑒于某些“內供酒”難以發現和管理遺漏等問題,建議建立社會公共舉報制度,讓社會公民時實參與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