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山西省東有太行山做屏障,西邊和南邊以黃河為襟帶,北有萬里長城與內蒙古相隔,南北長約550公里,東西寬約290公里,呈平形四邊形。山西是一個被黃土覆蓋著的山地高原。工業以采煤、電力、冶金、機械為主,礦產資源豐富,素有“煤鐵之鄉”之稱。
2020年,山西省生產總值為17651.93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946.68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675.44億元,增長5.5%;第三產業增加值為9029.81億元,增長2.1%。
“醉美清香”的產區優勢
川酒濃香,黔酒醬香,蘇派最綿柔,而山西呂梁,在政府和協會以及地方企業的攜手推動下,也已經形成完整的產區概念與集群效應,成為了國人心目中清香型白酒的“酒窩子”。
華北地區是中國清香型白酒最集中、最大的生產基地,而山西更是其核心。目前在中國的白酒消費市場上,濃香型白酒是主流,但今年來已經進入同質化的泥潭。2016~2017年,茅臺在行業復蘇中的強勢崛起在市場上掀起了一股“醬香熱”。如今,醬香型白酒以不到全國白酒5%的產量創造了15%左右的產值和近28 %的利潤,但“醬香熱”下沉到消費市場尚需時日。
相比之下,清香型白酒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上個世紀70年代,清香型白酒一度占據中國酒類消費市場的半壁江山。清香型白酒具備以下優勢:發酵周期短,貯酒時間短,生產成本低,資金周轉快,生產廠家多;因為使用清茬曲,原料出酒率高,節約糧食,符合產業政策。采用地缸、低溫發酵,生產環境衛生,酒的組成成分簡單,口味醇和、綿甜,適合現代飲用者的口感要求,在白酒年輕化的過程中,清香型白酒功不可沒。清香型酒無特殊氣味,適口易飲,進入國際市場有其他香型不可比擬的優勢。
一超多強的產業格局
呂梁是世界十大烈酒產區之一,其核心主產區汾陽,是世界著名酒都,聞名遐邇的汾酒、竹葉青產地,也是“全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世界美酒特色產區”,擁有“汾”“竹葉青”“杏花村”“汾陽王”等4個中國馳名商標和“汾杏”等19個省級著名商標。而在山西省內,以汾酒為龍頭,汾陽王、晉泉(太原酒廠)、汾杏等企業為領軍,羊羔酒、潞酒、黎候宴、呂梁山、晉善晉美、梨花春、于成龍、汾雁香、甘泉、桑落等區域品牌共同參與,一起構建出了“一超多強”產業格局。
近年來,在山西省釀酒工業協會的正確指導和引領下,山西酒企搶抓發展機遇,大力開拓市場,發展勢頭持續向好,加快了晉酒高質量發展步伐,受到了中國酒業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汾酒作為晉酒的領頭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跑出了令人矚目的“汾酒速度”,業績節節攀升,這些成績得益于省釀酒工業協會的大力支持和汾酒的改革創新。
作為山西省酒業龍頭,“汾老大”的復興勢頭不可謂不迅猛。2017年2月,汾酒立下軍令狀:2017至2019年,汾酒三年的酒類收入分別增長30%、30%和20%,利潤平均每年增長25%;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確保3年內實現整體上市。三年間,在汾酒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的帶領下,汾酒收入分別增長了40.33%、37.62%和22.48%,利潤增長更達到67.65%、57.95%和25.26%。汾酒集團不僅提前1年完成任務,還于2019年底實現了整體上市。
2020年,汾酒取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2020年,汾酒實現汾酒銷售126.29億元,同比增長22.64%;實現系列酒營收5.66億元,配制酒銷售6.53億元,這意味著汾酒的品牌勢能進一步集中。從按照區域劃分上來看,汾酒2020年實現省內營收實現59.96億元,省外營收實現78.52億元,其中省外市場營收增長達到31.74%,而這則意味著“汾老大”復興加快了步伐。
汾陽王一直處于山西省清香型白酒的“榜眼”地位,從區域市場布局來看,汾陽王在山西省內大本營市場增長穩健,呂梁穩中有快,臨汾運城迅速恢復,晉北市場清香崛起,助推了整個汾陽王在山西市場的增長;在省外市場方面,河北、河南、內蒙等市場表現尤為搶眼,目前基本實現了省內外聯動的氛圍和局面。
清香型酒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即華北地區,自2014年起,汾陽王布局華北市場,在山東、河南、河北、內蒙古、陜西等環山西地區形成“泛區域化”發展,旨在探索打造符合企業發展和市場實際的銷售模式,進而進軍全國。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春糖期間,汾陽王發布了一款高端清香大單品“青花汾陽王”。汾陽王酒業30年來的沉淀,鋪就了市場基礎和消費口碑,再加上“青花”這個本就擁有高雅、卓絕、不與流俗氣質的超級文化符號的加持,業內認為,青花汾陽王,有可能成就繼青花郎、青花汾之后的又一款高端現象級產品。
構建中國酒文化中心
多年來汾酒一直帶頭呼吁倡導、身體力行,致力于推動構建中國白酒產業文化。2010年以來,汾酒率先指出并多次呼吁中國白酒應在國際上有自己獨立的名稱,提出并倡議要建立中國白酒的國際標準。
2015年,汾酒率先頒布并實施食品安全企業內控國際標準。2021年,中國海關總署正式批準中國酒業協會的申請,同意將中國白酒由原來的“中國蒸餾酒”英文名稱“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更改為“Chinese Baijiu”(中國白酒),從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同樣是今年4月,中國酒業協會發布《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其中指出“亟待建立中國白酒的國際標準”,強調“要推進白酒生產技術標準的國際化,取得在國際烈性酒標準體系中的應有地位和話語權。”這不僅充分說明汾酒前瞻性的思考和實踐已經遠遠走在了行業的前面,而且實實在在推進了中國酒業的國際化戰略和國際化進程。
中國已經從過去沒酒喝到有酒喝,發展到今天長期缺好酒、缺老酒的時代。長期的消費升級,名優酒將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供不應求。名優酒普遍具有“品質+文化”的特征,也就意味著中國酒業正在進入“文化為王”的時代,而山西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2020年8月17日,時任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在調研汾酒老作坊時指出,杏花村古村落、汾酒老作坊是厚重歷史文化的鮮活載體,一定要保護利用好這一活態文化。
2020年9月2日,汾酒提出了中國酒魂復興之路新的戰略定位:“中國酒魂、活態為魂”。從“汾酒,中國酒魂”到“中國酒魂、活態為魂”,文化汾酒率先在中國酒業扛起了“活態文化”大旗,再次實現了飛躍,意義重大。
在以汾酒為代表的山西酒企與行業組織的共同推進下,山西省已以及清香型白酒一定會在未來的中國酒業版圖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原標題:山西酒類市場形成一超多強的清香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