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以為喝瓶子酒、桶裝包裝酒就有面子,現在有些包裝產品喝起來味道不對勁,市場監管部門銷毀假酒新聞時有報道,還是買村子里自己烤的放心!”近日,隨著相關部門監管力度的進一步強化,不少鄉鎮市場以次充好或以假亂真的白酒產品,逐漸失信于消費者,自釀散白酒越來越被看好。
1.村民:喝低端桶裝白酒很傷人
“女人天生半斤酒量!”對出身農村,生活在農村的陳先玉而言,每天與丈夫忙于生計,晚餐時總會與左鄰右舍或夫妻倆喝上一小杯。但在農村,因經濟條件所限,檔次較高的瓶裝酒喝不起,只能在村子里面買村民土法釀造的包谷酒喝。
前幾年,因為外出打工可以掙錢,不少烤酒的鄰居或外出打工,或做別的小生意去了,村里面小賣鋪賣的散酒或桶裝白酒,成為他們每天消費的依賴。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發現這些白酒喝起來味道越來越淡,喝下去一小杯就會導致頭疼得厲害。這些10元左右一桶的所謂包谷酒或高粱酒,喝不出以前的味道了,而且一旦喝多點,口干舌渴伴隨著頭疼。
金龐只有騎上摩托車,到十里外的村莊買熟人烤的包谷酒喝。記者走訪中,不少邊遠鄉村乃至郊區村民表示,目前市面上銷售的一些低端桶裝、瓶裝或散裝白酒,越來越喝不出酒的味道,甚至一些包裝的品牌小酒,聞起來特刺鼻,喝起來很難受。
2.監管部門嚴打 偽劣白酒空間被壓縮
6月22日,貴州省公安廳向媒體通報2014年全省公安機關打擊食品藥品犯罪工作情況,查封銷毀了一大批假藥、假酒、假鹽、毒豆芽等假冒偽劣食品藥品。據了解,去年12月南明區朝陽派出所轄區內,民警查處一假酒生產窩點,現場查獲賴茅酒1044瓶、茅臺內供酒30件等偽劣白酒及生產偽劣產品的機器設備,涉案價值總金額約241萬元人民幣。
7月17日上午,息烽縣市場監管局組織執法人員在息烽縣永靖鎮垃圾填埋場依法銷毀收繳的假冒偽劣白酒400余瓶。被銷毀的主要為假冒“紅星二鍋頭酒”和商標侵權“賴茅酒”,案值3000余元。今年以來,息烽縣市場監管局持續開展保護知識產權和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專項整治行動,共查處10起假冒偽劣白酒案件,罰沒款9162元。
日前,記者從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獲悉,遵義市余慶縣食藥監局對15家生產不合格白酒小作坊進行了立案查處。據了解,余慶縣今年以來共抽樣白酒57份,對15家生產不合格白酒小作坊進行了立案查處,已結案4家,處罰金額34102元。
記者走訪中了解到,隨監管部門的執法力度加強,并嚴厲查處制假販假行為,假冒偽劣白酒生產空間逐漸被壓縮,一些不法商販制假販假轉移至一些邊遠山村。
3.市場回暖 釀酒“小老板”重操舊業
盡管一些邊遠山區因監管難成為極少數不法商販制假販假的轉移地,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這些制假販假行為也日漸窮途末路。
一年前,楊世賢再次回到老家,重操舊業烤酒賣。“在新疆摘棉花和棉被場打工,好的時候一天能掙三五百,但生意不好的時候卻只有在出租屋里面吃‘老本’,平均下來根本沒賺頭!”楊世賢告訴記者,他昨日正從中巴車上搬酒,總共4桶酒,每桶50斤,都是從農村移居城市的老鄉訂購的,一趟下來除去車費至少賺300元左右。
楊世賢告訴記者,隨著外出打工人員的增多,農村小賣鋪銷售的散白酒和桶裝低端酒品質越來越差,村里人對農村烤出來的包谷酒越來越依賴了。
4.自釀散白酒 大城市也飄香
實際上,不僅農村烤酒小老板重操舊業,自釀的散白酒也越來越被城里人接受,烤酒小作坊也從農村發展至城市。
在貴陽市云巖區半邊街租房烤酒賣的謝先生一年前在老家農村烤酒,幾次進城后發現城里人銷售散裝包谷酒的也不少。隨后,他將自己的烤酒工具搬到城里烤酒賣,一年下來賺幾萬元不成問題。
據謝先生介紹,如今像他一樣到城里烤酒賣的人不少,宅吉路、麻沖路等北街小巷,都能夠看到烤酒小作坊,很受市民歡迎。“這些散酒看著他們親自烤出來,喝起來不僅放心,味道也是老家的那個味道!”昨日上午,到謝先生作坊買酒的幾位市民表示,只要品質可靠,10元左右一斤的自釀散白酒,同樣也能在大城市飄香,吸引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