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貴州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的酒類生產環節專項督查結果顯示,在全省范圍內抽檢的散裝酒類產品中,有些批次不合格。監管部門已責令生產單位及時采取下架、召回、整改等措施。據了解,此次抽查的對象都是小作坊,食藥監局將會盡快制定出相關條例來規范小酒廠的生產環節。隨后,記者就有關白酒的釀造問題采訪了省釀酒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黃永光和白酒專家鄒江鵬。
抽檢不合格 大部分因酒精度不準確
據貴州省質監局發布的對貴州省生產的散裝白酒質量抽檢結果顯示,此次專項抽查的酒類產品包括玉米酒、米酒、高粱酒等。記者發現,抽檢不合格者多為酒精度不達標或超標,其中畢節君源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包谷酒(54%vol)、石阡縣湯山鎮甘小妹酒廠等生產的包谷酒49%vol為酒精度不達標。而盤縣樂民盤云土缸酒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包谷酒51%vol、沿河自治縣團結街道袁華酒廠生產的包谷酒56%vol則是酒精度超標。
白酒專家鄒江鵬告訴記者,按照國家標準規定,酒精度與明示值的正負偏差最多為正負1度。比如說53度酒實際出廠52.1度也是合格的,但是在上貨架后放一段時間,酒精度會下降,可能到51.9度,這就不合格了。廠家一般走下限是為了節省成本,很少出現酒精度超上限的。無論哪種不達標,監管部門都可以處罰。
釀酒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黃永光表示,酒精度不達標主要是生產單位檢驗器具不計量,造成檢驗結果存在偏差;說簡單點就是設備不夠先進,同時,不同的工作人員測量的結果也會產生誤差。
添加甜蜜素 對人體有危害
從抽檢的情況看,不合格產品多以小作坊生產的散裝包谷酒為主。其中貴陽白云區凱復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包谷酒47%vol、龍洪勇生產的包谷酒48%vol、彭燕(酒坊)生產的包谷酒47%vol、標稱徐記酒坊生產的包谷酒51%vol、胡德菊生產的包谷酒51%vol、標稱湘原草曲米酒廠生產的米酒30%vol、李修文生產的包谷酒50%vol、張興堯生產的包谷酒48%vol、劉金禮生產的包谷酒45%vol、普安縣雪浦鄉黔味羅酒廠生產的包谷酒50%vol、普安縣青山鎮馬順酒廠生產的包谷酒48%vol、湄潭縣興隆鎮李一白酒銷售部生產的高粱酒48±1%vol等小酒廠均檢出甜蜜素,而標稱貴州中海釣臺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貴賓宴酒52%vol則檢出氰化物。
據了解,一些作坊打著家釀白酒的名號,給散裝白酒添加甜味劑,為的就是提升或改變其口感。這些散裝白酒大多由小酒廠或家庭釀造,因為生產工藝簡單,為了減少成本,通過大量使用廉價甜味劑,來增加白酒的甜味和回甜感。黃永光表示,消費者購買散裝白酒需要特別謹慎。
黃永光介紹,根據檢測標準,白酒產品中禁止使用安賽蜜、甜蜜素、糖精鈉等甜味劑。但在以往的質量監測中,違規使用甜味劑的現象較為普遍。以甜蜜素為代表的甜味劑,其甜度約為蔗糖的40-50倍,是食品飲料制造業中廣泛使用的甜味物質,在我國部分食品中允許使用,但國家標準規定白酒中不得添加。根據GB2760-2007《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規定,酒類產品中除配制酒種可限量添加外,其他酒種不得使用甜味劑。
黃永光表示,糖精鈉、甜蜜素是人工合成的新型甜味劑,如果攝入過量,會對人體構成危害,特別是對代謝排毒能力差的老人。而食用過多的糖精鈉時,會影響腸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腸的吸收能力,使食欲減退,會對肝臟和神經系統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