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啤酒行業和香港資本市場中,目前最活躍的話題莫過于百威亞太的上市失敗事件。7月5日,太全球最大啤酒公司百威英博集團旗下的百威亞太控股有限公司發出一份通報,首次正式公布其申請于中國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詳情。有望成為全球食品行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IPO。
根據當時通報顯示,百威亞太此次赴港IPO的募資金額極有可能在650.61億港元到764.47億港元左右。而這也預示著百威亞太將成為2019年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IPO,甚至有望成為全球食品行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IPO。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作為百威英博的子公司的百威亞太是全球最大啤酒釀造商,也是百威英博旗下質地最好、最具增長潛力的資產。要知道,百威在中國內地啤酒市場雖然排名第三,但賺錢能力卻是最強的。由于走的是高檔啤酒路線,百威的銷售額在中國內地啤酒市場是排名第一的,高達55%的毛利率也明顯高于市場份額排名前兩位的青島啤酒與華潤啤酒。此外,百威亞太不僅涵蓋中國內地市場,它還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啤酒公司,2018年其在澳洲、韓國市場,無論是銷售額還是銷售量都是第一;在印度、越南市場也居前三位。近年來百威亞太的收入及盈利能力也一直處于增長狀態。2017年及2018年,百威亞太的收入分別為77.9億美元及84.59億美元,內生增長6.1%。
雖然“兒子”成績優秀,但百威英博卻因為鞏固行業地位而不斷并購和擴張,導致自身債臺高筑。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百威英博凈債務高達1028.4億美元。為償還債務,百威英博曾宣布 2018 的財年的分紅減少 50%,節約下來的40億美元用于填補債務,同時,還從其高端啤酒部門裁掉 300多名員工。然而杯水車薪,“搶救”方案并不能根治問題。因此它瞄準旗下質地最好、最具增長潛力的資產——百威亞太。這樣背負著“為母還債”的百威亞太IPO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來還債。
本以為憑借上市可以輕松還債,然而,十幾日過去后,本應該順理成章在7月19日香港掛牌上市的百威亞太卻在7月14日突然宣布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計劃在此刻不予進行,理由是“受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現行市場狀況”。突如其來的計劃擱淺,讓百威英博處境十分尷尬,股價也隨之下跌。
而昨日有消息稱,在放棄子公司上市計劃之后,百威英博正在考慮出售其在韓國、澳大利亞和中美洲的業務部門,以削減其龐大的債務;還透露出百威英博希望通過出售資產以籌集至少100億美元資金用來還債,將債務降至800億美元左右。
7月19日下午,百威英博宣布向日本朝日集團出售澳洲分支卡爾頓聯合啤酒廠(Carlton & United Breweries),作價160億澳洲元(113億美元),并表明繼續相信把百威亞太少數權益上市符合策略意向,而出售所得將用作支付債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