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端白酒漲價潮的不斷加劇,白酒行業的“馬太效應”也會日益明顯。
所謂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今年以來,白酒行業出現最高頻的詞就是“停貨”,“漲價”。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飛天茅臺雖然出廠價每瓶保持969元沒變,但市場批價且不斷上漲,春節前后1800多元,到節后1900元~1950元,近日超過2000元,賣場零售價很多區域突破2500元;八代五糧液6月份上市,出廠價889元,較七代上漲100元,漲幅12.7%,終端供貨價959元,終端零售價1199元,同時七代停產后,終端銷售價要求統一到1399元;國窖1573,華北大區宣布停貨,要求終端配送價漲至860元,國窖去年終端零售價統一調整到1099元,與五糧液持平,瀘州老窖特曲60版五月份全國通知停貨,團購價468元,公司前期會議規定今年成交價要站上500元價格段。瀘州老窖老字號特曲5月份新包裝改換,每瓶上調20元;洋河5月21日大幅提高海天夢價格,供貨指導價最高漲幅20%,其中,海之藍每箱漲100元,天之藍和夢3,夢6每箱漲價100元以上,夢9每箱漲價1000元;古井貢酒宣布對旗下兩大次高端產品古16和G20停貨,并擬對G20大幅漲價;汾酒下發漲價通知,青花汾酒30年零售價統一738元,7月1日起再上調50元至788元;青花郎宣布今年團購價上1000元,三年后團購價突破1300元,零售價1500元;衡水老白干四大次高端十八酒坊20年,古法20年和五星衡水老白干廠價上浮10%以上……
在持續數月對多家白酒企業為了實現本輪漲價而采取的一系列計劃的跟蹤調查中,《華夏酒報》記者發現,面對剛剛從回暖到復蘇再到啟動發展,任何一家名酒企業似乎都開足馬力,希望在新一輪的“黃金十年”謀求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供不應求、原材料上漲以及人們生活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消費升級”等等,成為高端白酒價格高“燒”不退的主要原因。
與上一個黃金十年高端酒每到淡季啟動單一的跟風漲價不同的是,今年其紛紛在頭部產品漲價的同時,不斷向下滲透,就連其旗下的子品牌也考慮了進去,比如五糧液啟動全新的系列酒公司戰略;瀘州老窖更是在60版和特曲方面大做文章;洋河、郎酒、汾酒等也紛紛將漲價計劃不斷向下滲透…….
毫無疑問,這對于區域白酒品牌和二線白酒品牌而言,不是一個好消息。同為上市公司的二線企業青青稞酒、金種子酒等凈利潤均有下滑,其中以50元~80元為主要產品價格段的金種子酒營收同比下滑12%,凈利潤1084萬元,同比下滑68.4%。
筆者認為,隨著茅臺、五糧液等高端白酒不斷向下滲透,白酒行業也將進入深度分化期,中低端白酒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三四線酒企業績分化趨勢也將增大,未來強者可能會越來越強,而弱者會逐漸被邊緣化。伴隨著白酒行業的弱復蘇,白酒企業的數量也會隨之減少,但白酒行業未來無論是5500億元的市場容量,亦或6000億元的市場容量,都會向少數重點企業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