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業復蘇被唱好已久,18家白酒上市公司業績全線飄紅,那與白酒行業相繼進入調整期的國產葡萄酒行業何時才能回暖呢?截至目前,國產葡萄酒上市公司均也已公布半年報,并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態勢。
財報顯示,公布財報的幾家葡萄酒上市公司2017上半年營收幾乎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具體而言,國產葡萄酒龍頭張裕實現營收27.67億元,同比增長0.51%,中信國安葡萄酒實現營收1.92億元,同比增加51.54%,通化葡萄酒營收4.73億元,同比增加101.39%,威龍葡萄酒營收3.95億元,同比增5.6%;只有通天葡萄酒營收8104.4萬元,同比下滑54%。
對于營收的增長,多家企業認為是受益于公司電商業務收入的增長。例如,通化葡萄酒公司財報顯示,營收增長是因為子公司北京九潤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營收增長造成的,中信國安葡萄酒公司財報顯示,營收增長受益于控股子公司徐州中信國安電子上午有限公司收入增長。
雖然營收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但幾家國產葡萄酒企業的凈利潤表現不盡理想。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張裕葡萄酒實現凈利潤6.7億元,同比下滑3.59%;中信國安葡萄酒凈虧損為4774.9萬元,相比去年同期4715.2萬元的凈虧損,虧損面加大;通化葡萄酒凈利潤為114.8萬元,同比下滑50.6%;通天酒業集團出現近虧損3959.2萬元,同比下滑,而去年同期的凈利潤為1329萬元。只有威龍葡萄酒出現凈利的上漲,實現凈利潤2627萬元,同比增加23.9%。
資料顯示,緊隨白酒的衰退,國產葡萄酒行業在2013年以后進入深度調整期,面臨進口葡萄酒沖擊,國產葡萄酒產量連年下滑。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吸納時,2016 年,國產葡萄酒產量 113.7 萬千升,同比下降 1%,這是自 2013 年以來連 續第4年下滑。
而與此同時,2016 年我國進口葡萄酒總量達 6.38 億升,同比增長 15%;其中瓶裝葡萄酒 4.81 億升,同比增長 21.8%。國產葡萄酒受進口沖擊仍然嚴重。 如今國產葡萄酒產業營收增加可見其市場份額方面有所改善,但 “增收不增利”的態勢可見國產葡萄酒的行業尚沒有進入回暖期。
對此,葡萄酒行業專家李欣新對中國商報記者介紹說,前幾年,國產葡萄酒企業對消費者教育不足,加之進口酒流行,使得消費者對國產葡萄酒行程品質低下的印象,近兩年,國產葡萄酒做了一系列動作來改變消費者的印象,營收的增長可見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過,這個過程中國產葡萄酒企業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要進行很多的營銷和推廣宣傳,造成多項費用的提高,凈利潤減少。
“而對于中信國安葡萄酒和通天酒業的虧損,主要是它們仍然保留老國企的一些弊端,人浮于事,效率低,產品性價比低,若不盡快改革將會被淘汰。”李欣新如是說。
資料顯示,2016年底尤其是2017年以來,白酒行業復蘇跡象明顯,18家白酒上市公司業績飄紅,行業回暖被眾多業內人士所認可,與白酒相繼進入深度調整期葡萄酒行業何時才能回暖呢?
李欣新認為,白酒行業回暖是因為白酒有穩定消費群體,不用解決喝不喝白酒的問題,而國產葡萄酒消費群體早已丟失,回暖難度很大。不過,放眼整個中國葡萄酒行業潛力仍然很大,消費者需求沒有被完全點燃,國產葡萄酒要從進口葡萄酒手里搶回市場份額需要重新教育消費者,使消費者建立對國產葡萄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