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高粱豐收的季節。隨著全國各地酒業高粱種植基地染紅,白酒行業也在這個秋天順利“貼膘”。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3316.10萬千升,同比增長4.66%。其中,白酒產量407.61萬千升,同比增長9.23%,是所有酒種中,漲幅最高的。與此同時,19家白酒上市公司的半年報也持續飄紅,總體營收已超過疫情前的水平。
可以說,隨著消費的分化與升級,白酒業正在不斷向“高”向“貴”沖刺。尤其是一線白酒的提價與上新,醬酒的火爆與流行,在持續拉高高端與超高端價格的天花板后,次高端市場也迎來“卡位戰”:口子窖、今世緣、四特酒、酒鬼酒、豐谷等企業不斷出擊。
“次高端已經被醬酒培育成熟。”北京正一堂戰略咨詢機構董事長楊光指出,醬酒、全國名酒以及省級龍頭三者形成競合關系,“三元競爭”造成次高端價格帶的集體繁榮和快速擴容,促使三者共同做大次高端價格帶。
在楊光看來,“催熟”的次高端價格帶,留給了長期在百元價位段徘徊的地域龍頭企業廣闊的發展空間。
據光大證券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總營收同比增速比較中,次高端白酒增速最大,為38.89%,是高端白酒增速的兩倍還多。
另據招商證券發布的相關研報,當前500~600元價格帶還處于藍海,市場規模約150億元,未來有望擴張到700億元。
與此同時,A股中,受次高端酒企快速增長影響,釀酒板塊多次異動拉升。加上中秋和國慶雙節到來,高端白酒批價全線上漲,整體表現堅挺,需求持續景氣,可以預見的是,次高端白酒具備較高的成長性。畢竟在高增長的紅利時代,次高端產品結構升級趨勢顯著,不僅迎合了消費升級和品質升級,也加速了企業的裂變、轉型。
但物極必反,不斷增量的次高端市場也面臨著種種問題。首先,次高端白酒過度依附于高端酒市場發展和價格走向,易受影響,波動較大。
“從歷史規律來看,次高端酒是否有性價比,取決于高端酒價格所處的位置。”廣發證券投資顧問、國際特許金融分析師吳丹表示,次高端的酒企品牌力很強,但渠道力相對弱一些。當高端酒大規模放量時,次高端酒自然水漲船高;但當價格下壓時,唇亡齒寒,最先被“收縮”掉的也是次高端。
其次,從市場層面來說,“面子”和“里子”都不是次高端白酒的最明顯標簽。作為商務宴請,高端產品選擇頗多;而針對家庭聚飲或個人消費的場景來說,次高端的價位段顯然也不是首選。
因此,有專家指出,次高端白酒最大的問題是游離性消費。換句話說,就是消費者對于次高端白酒的忠誠度不高,遠不夠支撐其持續快速發展。
此外,次高端白酒業績彈性釋放,是在去年基數較低的情況下實現的。隨著下半年基數逐漸回復,加上目前疫情反復,“雙節”是否能持續賦能白酒消費尚是未知數。
所以,現在給次高端下“熟”了的定義可能還有點早。但從行業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消費者對“少喝點、喝好點”的訴求并不會減少,反而會越來越強烈。未來,次高端白酒會成為行業提檔升級的重要抓手。(原標題:高粱紅了,貼“秋膘”的次高端白酒“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