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5月21日,在“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酒業功勛企業、功勛人物頒獎盛典暨重大成果展”上,洋河股份(002304)榮獲“中國酒業改革開放40年功勛企業”,洋河股份董事長王耀榮獲“中國酒業改革開放40年功勛人物”并做主題演講。演講中,王耀以“四份大禮”解讀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及未來機遇。
王耀表示,改革開放40年為白酒行業賦予三份大禮,分別是“解放思想,持續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持續優化”“消費升級,持續向好”。
但是經《中訪網》綜合梳理發現, 在3月4日,業界知名新媒體《大汪財經》發布一篇標題為《是業績低于預期?還是經營困局 ——洋河股份2017業績快報解讀》的調研文章,引起了社會公眾的格外關注。
據《大汪財經》撰文:結合洋河股份各季度的報表分析可知,2017年第四季度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10.2億元,同比增長僅僅2.9%。2017年是整個白酒行業近幾年來最輝煌的年份,茅臺、五糧液、老窖等白酒龍頭也紛紛爆出30%以上的業績增長。而同樣的白酒龍頭卻呈現出這樣一份低增長的報表結果,確實是讓市場大跌眼鏡。
(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聯系本站)
在投資者紛紛以腳投票之后,洋河股份通過召開電話會議等方式緊急與投資者交流,目前給出的解釋主要為:一、今年春節在2月,而上一年是1月,時間后移,影響春節前銷售確認;第二,2017年公司大部分地區提前完成任務,導致四季度公司開票動力不足。
目前,公司的解釋已經成為主流分析師紛紛接受的觀點。但在筆者看來,洋河股份以上兩個解釋的原因都是站不住腳的。
第一、春節因素。對于所有的白酒公司而言,2016年和2017年的春節錯位效應是一致的,為何這樣的錯位效應沒有對其他白酒公司產生如此的負面業績影響?
第二、2017年大部分地區提前完成任務,從而導致這樣的經營成果。是不是反過來說,公司2017年本身的經營任務目標就不高呢?畢竟在提前完成任務的情況下,經營成果還是讓投資者普遍認為低于預期。
仔細研究洋河的歷史業績和經營布局之后,筆者發現2017年的年報業績不是公司目前這樣簡單因素可以解釋的,而是深層次公司經營戰略困局的必然表現。
首先,洋河中低端白酒的布局過大。通過閱讀公司年報和研究報告,筆者推測洋河酒業300元以下的白酒(以海之藍、天之藍為主要代表)占據了收入的70%左右。而白酒行業份額正在向最為知名的高端品牌集中,因此中低端白酒過重占比,抑制了洋河股份整體業績的增速。
其次,洋河酒過于依賴營銷手段,體現出品牌底蘊不足。熟悉白酒產業的人士都知道,洋河股份是一個過渡注重營銷的公司,一方面公司在白酒行業行業擁有數目最高的銷售人員,從而攤薄了洋河股份的人員單產;另一方面,過度營銷帶來行業渠道庫存過重,在白酒行業整體走向蓬勃之際,反而壓制了公司的收入增速。最為重要的,從經營戰略角度,反映的是洋河品牌與茅臺、五糧液、老窖和汾酒的品牌美譽度差距。品牌是很長很長時間打造的產物,而且需要一些獨特的構成要素,不是短期之內可以塑造起來的。
第三,白酒的共同困境——消費群體日益萎縮。對于洋河,更準確的說,對于整個白酒行業,還有個繞不開的經營困局——消費群體的日益萎縮。不光是筆者,應該說大多數投資者都可以通過草根調研得知,80后、90后以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消費者,對白酒的消費量和60后、70后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從洋河股份的角度,筆者發現2017年藍色經典系列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價,但整體收入增長在15%的水平,說明消費量的增長不到雙位數。
都說資本市場的資金是最聰明的,也許從以上角度,我們可以理解為何市場會對洋河股份2017年的業績給予大跌的回應。洋河的經營困局,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短期內難以化解的,一方面需要公司管理層在品牌塑造、高端推廣方面不遺余力的奮斗,另一方面也需要較長時間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