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完618、過了端午、慶賀父親節……在品牌商、零售商、電商都想盡辦法造節日、拼消費的時代,白酒卻似乎并沒有在節日消費中抬起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的白酒,一邊仍然書寫著高齡化消費的主流趨勢,一邊正被家庭消費疏離,如何吸引年輕消費者,更成為能否走出谷底續寫傳奇的關鍵一步棋。
家庭消費疏離白酒
過完端午過父親節,團圓、聚會你有沾上白酒的邊兒嗎?作為一個85后的消費者,吳小姐表示:然而并沒有。“朋友聚會肯定不會喝白酒,而這兩年家庭聚會里也越來越多的喝洋酒、紅酒。今年端午更是沒有了白酒的影子。”盡管吳小姐并不解其中原委,但作為不喜歡白酒的她,卻很喜歡家庭聚會上的這一變化。
事實上,吳小姐家庭消費的變化并不是個案,最新發布的凱度消費者指數通過對中國城市家庭購買的監測數據顯示,過去三年間,每百戶居民中,便有4戶居民沒有再購買過白酒。
經過了三年調整的中國白酒行業,在今年第一季度觸底反彈、整個行業眉頭開始舒展的時候,卻似乎正在被消費者用數據漸漸疏離。
高齡化消費占主流
在酒類的大眾消費中,白酒顯然并非主力。而作為大眾型的快消飲品,健康的消費結構即25~44歲的消費者占主流,45歲之后,隨著年齡的上升,消費逐漸下降。然而,白酒卻恰恰相反。一項針對各類酒品的重度消費者進行的研究顯示,每天至少喝1次白酒的重度消費者中,高齡化消費者占據了主流。而對比啤酒、葡萄酒、洋酒的重度消費者均以45歲以下的消費群體為主。
數據同時顯示,在白酒的重度消費者中,消費力處于較低水平的人群占到44%,經濟水平較高的消費人群占比,則遠低于其他幾個品類。另一組尼爾森數據似乎也能從側面反映出白酒消費的動力問題:在被認為是回暖期的2014年,白酒銷量同比增長了5.5%,但銷售額卻同比下滑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