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此前啤酒業普遍提價是出于改善產品結構訴求的話,那么2019年可能到來的漲價潮則發于產業鏈的源頭。
對于過度依賴進口大麥的中國啤酒業而言,原料的漲跌對終端產品零售價有直接影響。2019年,在種植地減產、關稅增加等多重因素疊加下,漲價似乎已經成為必然。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原料價格波動幅度達25%
數據表明,2018年進口啤酒大麥價格波動較大,年底價格比之于此前有明顯升幅。且當年度平均價格與年底價格相差達25%左右。
2018年我國進口啤酒大麥681.1萬噸,比上年大幅降低23.2%,全年平均進口單價比上年上漲了17.6%,平均每噸大麥價格240.9美元,年底價293.4美元(到岸價,來源:國家海關總署)。
與啤酒業整體狀態相似,從統計數據看,2012~2015年間中國大麥進口數量逐年攀升,2015年大麥進口數量及金額達到頂峰,在這一階段,國產啤酒業的產能與銷售額也同步達到巔峰。此后在進口政策引導下,進口數量驟降至2016年的500萬噸,進口金額為11.42億美元。
分階段來看,大麥進口價格從2011年大幅上漲,從2012年左右,大麥價格進入價格下行周期。
2015年我國進口啤酒大麥1073.2萬噸,比上年大幅增長98.3%,全年平均進口單價比上年降低了8.4%,平均每噸大麥價格266.5美元,年底價252.2美元。進口大麥的數量猛增,一方面是主要進口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農產品豐收,另一方面在于國內啤酒業的發展也達到頂點——自2002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產國后,啤酒產量一直維持全球第一,且增幅迅猛。
比之于巔峰階段,我國的進口啤酒大麥數量大幅下降,接近40%;與此同時,小麥平均噸價雖降低了26美元,但是年底價卻增加了31.2美元,約為12%。平均噸價與年底價的相差幅度,也遠遠超越2015年,這表明,2018年進口啤酒大麥價格呈現出劇烈波動的態勢。
除了啤酒大麥之外,另一個重要原料啤酒花的價格也呈增長趨勢。2018年進口顆粒酒花4749.3噸,比上年增加28.4%,平均單價增長6.8%。
業界認為,中國啤酒產業過度依賴進口原料,受到生產因素與貿易因素的多重影響,因干旱帶來的減產、2018年~2019年中外貿易摩擦帶來的關稅增幅,都大大影響了啤酒大麥的進口價格。
減產16%,價格或翻一番
產量減少因素帶來的成本提升、對主要出產國的“反傾銷”措施,種種因素疊加,導致了啤酒大麥的單位售價大幅提高。
此前權威的《自然·植物》雜志發布研究結果稱,全球變暖將導致大麥產量急劇減少,在極端情況下,將導致全球啤酒生產量減少16%(290億升),啤酒價格可能將翻一番。
按照科學家的測算,在現有變暖趨勢不得到改善的情況下,預計全球大麥的總產量將下滑16%。分區域來看,情況各不相同,歐洲和加拿大南部受影響最嚴重,而在美國北部、西伯利亞南部、烏拉爾和伏爾加河沿岸地區,大麥產量將增加50%。
另一方面,科學家測算了若各國嚴格執行《巴黎協議》、嚴控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情況下,變暖趨勢會得到延緩,但不會就此停止,在這種情況下大麥產量也會減少,但一共只會減少5%。
據悉,目前全球大麥出產主要用于啤酒釀造與畜牧飼料。在大幅減產的情況下,這些大麥將優先用于畜牧業,這意味著啤酒業所獲得的原料將更少,將導致全球啤酒價格將平均增加一倍,而像愛爾蘭這樣大量消費啤酒的地區,價格將增加更多。
除了出產層面的因素外,貿易爭端與摩擦也成為影響原料價格的重要因素。
此前在中國啤酒產業巔峰時期,由于進口量較大,加之與貿易國之間的自貿協定的影響——譬如此前生效的中澳自貿協定中農產品3%的關稅取消,使得啤酒大麥的進價較低。
這種情況在近兩年發生了改變——2018年11月和12月,商務部提出了對澳大利亞大麥“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的公告,導致啤酒大麥貿易不穩定,因澳大利亞是我國最大的大麥進口來源國,進口比重大多數年份都高于50%,且2011年起一直高于70%。
中美貿易摩擦同樣影響到啤酒原料,美國作為我國第三大顆粒酒花進口國,2018年在美國進口的酒花占總進口量的17.66%,6月1日起國內將對美國進口顆粒酒花加征20%關稅,勢必將影響到成品價格。
啤酒業新一輪漲價潮來臨
劇烈波動之下,2019年啤酒業會否大面積漲價,這成為業界的關注焦點。
進口原料價格大幅上漲、國內物價水平攀升、啤酒業改善產品結構的意愿強烈……在內外因素的疊加作用下, 啤酒業提價或已成為必然。
業界認為,國內啤酒業對進口原料需求量較高,自然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較深。從供應鏈來看,雖然我國已經在包括甘肅、內蒙等多個地區建立優質啤酒大麥生產基地,但目前產量還無法滿足國內啤酒工業的需求,對外依賴度仍然較高。
例如,2017年,中國大麥產量達189.7萬噸,同比增長43.2%。但依然不足進口量的30%,缺口甚大。
據悉,現階段進口啤酒大麥占全國釀造啤酒用麥85%左右,其中進口大麥來源以澳大利亞為主,少量來自加拿大、法國。自1996年開始,上述3個國家的大麥進口量占中國大麥進口總量的比重高于95%,其中,澳大利亞是我國最大的大麥進口來源國,進口比重大多數年份都高于50%,且2011年起一直高于70%。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已經引導進口企業與俄羅斯、烏克蘭等大麥主產國供應商建立穩定的貿易關系,逐步減少對澳大利亞、法國和加拿大的過高依賴,并積極利用進口來源國之間的競爭關系,提高大麥進口的可調控能力,降低大麥進口風險。
業內認為,只有自給率達到50%以上,或進口來源國多元化、單一進口國占比不超過30%,才能避免主要來源國突發因素(貿易摩擦、減產等)的影響。
但是在目前,國內啤酒業高度依賴進口原料、且國內消費水平、物價水平逐步上升的情況下,啤酒業唯有集體進行提價,才能抵銷原物料、人力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保障適宜的利潤水平與發展速度。
原料成本的提升構成漲價的重要理由,此外,國內啤酒業為適應消費升級而進行的產品架構優化也在快速推進,漲價已經成為必然。此前在2018年,國內幾家啤酒業巨頭都對旗下主力產品進行了調價,大部分漲幅在15%~20%左右,百威、哈爾濱的漲幅更是接近50%,百威的批發價從57元/件提至85元/件。
2019年,在影響成品價格的幾個重要因素繼續存在的而情況下,啤酒業或將依然處在“漲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