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業外巨頭以及資本力量的紛紛入局,潮流酒飲儼然成為一個新熱點。但隨之而來的則是業內對于其是否會引發“內卷”的擔憂。
所謂內卷,無非就是行業內的惡性競爭造成的損耗性后果,這在酒業從過去的“擴容式增長”轉變為“擠壓式增長”的當下,成為一個分外現實的問題。
實際上,這種關于酒業“內卷”的擔憂是從傳統酒業而來,尤其是從傳統白酒市場而來。
數據顯示,近年來白酒行業營收總額處在一個跌幅之中,而規模以上企業的數量則逐年減少。
2016年,全國1578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1358.36萬千升,完成銷售收入6125.74億元,累計實現利潤總額797.15億元;
2017年,全國1593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1198.06萬千升,完成銷售收入5654.4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028.48億元;
2018年,全國1445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871.20萬千升,完成銷售收入5363.83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250.50億元;
2019年,全國1176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785.95萬千升,實現銷售收入5617.8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404.09億元;
2020年,全國1040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740.73萬千升,累計完成銷售收入5836.39億元,累積實現利潤總額1585.41億元。
5年中,白酒業規上企業數量從1578家減少到1040家,規上企業總產能從1358.36萬千升減少到740.73萬千升,銷售收入從6125.74億元減少到5836.39億元,利潤總額則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也就是說,內卷結果是損耗掉了500多家白酒企業、600多萬千升的產能、1000億以上的銷售額。
這樣的“內卷”結果,不可謂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白酒規上企業的利潤總額有所提升,但并非是一個均衡的結果,而是愈來愈集中于少數企業手上。以2019年數據為例,在當年1176家規上企業實現的5617億元的銷售總額中,僅僅茅臺一家就占去了800億元以上,在1404億元的利潤總額中,茅臺也占到了412億元。
也就是說,隨著總盤被“內卷化”的損耗,盤中的中小型個體也深受這種“擠壓式增長”之苦。白酒行業營收總額逐年下降、利潤總額愈發集中于少數名酒企業的現實,說明失去了“擴容式增長”的大好時代之后,白酒業的“內卷”是真實存在的。
既然白酒行業的內卷如此嚴重且真實,那么,潮流酒飲的出現,會否讓這種“內卷”更為嚴重?
事實上,正是由于名酒企業在內卷化時代呈現出擠壓式增長態勢,他們對于主業以外的領域并不過分關注,目前涉足這一領域的多為業外企業。
從消費領域來看,目前潮流酒飲與主流白酒領域的消費者并不重疊,這說明短期內白酒企業不用擔心來自于潮流酒飲的內卷化傷害。
那么,長期呢?
事實上,潮流酒飲目前所針對的,正是有望在今后成為白酒擁躉的年輕消費者,這意味著潮流酒飲與主流白酒的“內卷”,將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成為現實。
不過,與其擔心未來的“內卷”,不如關心眼前的狀況。在“擠壓式增長”的大勢下,產能、營收總額的持續下降,利潤的過度集中,對于白酒行業來說,才是一個更值得思考的大問題。(原標題:潮流酒飲,會造成酒業的“內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