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如何復興經濟成為從中央到地方的工作重心。其中,中央提出的“六穩”“六保”施政策略,更是牽動人心。對于遭受疫情沖擊較為嚴重的酒業而言,“六穩”“六保”中“穩就業”與“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成為最為重要的著力方向。
01、酒業以“穩”為主
對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以酒為支柱產業的地方政府而言,保持酒業的穩定發展,這對地方經濟的增長率與“穩就業”至關重要。2020《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無論是保住就業民生、實現脫貧目標,還是防范化解風險,都要有經濟增長支撐,穩定經濟運行事關全局。要用改革開放辦法,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走出一條有效應對沖擊、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北京酒類流通行業協會秘書長程萬松認為,“六穩”、“六保”工作,酒類是責無旁貸的制造業之一,通過提高水平分工和供應鏈管理水平的能力,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既要以自身努力穩住經濟基本盤,有條件、有能力的酒企也應輸出高質量發展經驗和模式的能力,與上下游供應鏈合作企業相攜發展,共同提升硬核競爭力。
按照業界的看法,許多酒類企業是當地的支柱型企業,酒類甚至是當地支柱型產業,因此對當地經濟、社會、民生、文化等多領域綜合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譬如在四川,白酒產業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支撐性產業,為此,地方政府之前曾制定了川酒“萬億”發展目標,期望以六朵金花為主體,重振川酒振興引擎。
貴州同樣如此,在茅臺的帶動下,醬酒熱潮席卷全國,除了老牌醬酒企業之外,還引來諸多外來資本介入,在這種情況下,大力發展酒業已經成為本地的重要工作。市值超萬億的茅臺,對貴州經濟影響甚深。據悉,今年疫情期間,茅臺快速復工,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3%,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5%,實現了兩位數、雙增長。在諸多經濟學家看來,雖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之中,并未設定具體的經濟增長目標。但是具體到地方政府,轄區內產業經濟對整體的帶動作用還是十分明顯,對于酒業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來說,以酒產業率先帶動經濟、拉動內需,都是不錯的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穩定酒業、發展酒業,就成為諸多地方政府著力的重點工作之一。
02、原料保障問題凸顯
穩定酒業、發展酒業,就必須面臨一個“穩供應鏈”與“保糧食能源安全”的問題。“酒業雖然是傳統行業,并未面臨技術供應鏈的問題,但是原料供應同樣有一定隱憂。”有業界人士表示,酒業原料依賴于糧食生產,但是一方面由于天災影響,造成了今年世界范圍內糧食供應可能出現緊張局面,另一方面,作為釀酒最主要原料的高粱,國內種植面積偏低,這可能成為特殊情況下酒業供應鏈的問題。據了解,今年在疫情沖擊與蝗災沖擊之下,世界多個國家宣布控制糧食出口,這對國際釀酒業間接造成影響。
2020年,全球經濟因為疫情影響而陷入了衰退期,再加上受到蝗災影響,而為了保證自家糧食供應,不少國家都陸續宣布了限制糧食出口的消息,比如柬埔寨、俄羅斯、烏克蘭和越南等。這種情況不由得讓人關注國內糧食供應問題,而酒業同樣依賴于糧食供應。其中,作為釀酒主原料的高粱,實際上近幾年已經開始依賴于進口。此前,我國高粱生產與種植較為充裕。資料顯示,1952年,我國高粱播種面積達1.4億畝,總產量約1110萬噸。而此后,由于食譜變化與其他因素,高粱種植面積與產量逐年下滑。自2003年從1083萬畝下滑后,我國常年種植高粱面積約在850萬畝,不足高峰期的1/16。
此前,我國高粱產需基本自給,每年進口量通常只有幾萬噸甚至有時不足1萬噸;但從2013年開始,高粱進口出現井噴,從2012年的8.66萬噸大幅攀升至2013年107.8萬噸,2014年、2015年我國進口高粱更是分別激增到577.6萬噸、1070萬噸,近3年則有所下降。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高粱需求量890萬噸,其中506萬噸來自進口,進口依存度達57%。進口高粱主要用于飼料生產,也有一部分進入釀造業和食用。2013年~2017年,我國高粱總產量在230萬噸左右徘徊,而年需釀酒高粱280萬~300萬噸,單單釀酒方面就會產不足需。
國產高粱的數量已經無法滿足于釀酒需求,這無疑給酒業的供應鏈安全保障敲響了警鐘,尤其是在其他主要用途(與畜牧業相關的飼料用途)與釀酒之間產生沖突的情況下,如何保障供給?這成為許多酒企都面臨的現實問題。
03、短期內供需仍會保持平衡
國產高粱滿足不了釀酒業自給需求,加上中央“六穩”“六保”政策的推出,讓酒業,尤其是生產企業對保障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產生焦慮感,但實際上,釀酒原料的供需問題,在短期內仍會保持平衡狀態。中央為“六穩”“六保”,尤其是“保糧食能源安全”而推出的相關產業激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釀酒原料不會出現大的供應缺口。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為了保糧食能源安全,將“新建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這意味著除了滿足居民日常食用、畜牧業飼料食用的主要用途之外,用于釀酒的原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還有,針對國產高粱種植不足的問題,政府已經在此前有所行動。2016年,中央發布《2016年全國雜糧生產指導意見》等文件,將全國劃分為5個區,指導雜糧產業發展。
其中,多個省份鼓勵當擴種或發展高粱種植。而一些地方則將高粱作為主推作物種植。在這項政策的支持下,從當年開始至今,高粱產能逐年提升。除政府層面的推動之外,諸多名酒企業也未雨綢繆,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大力推動釀酒原料的種植業。例如,五糧液參照歐盟GAP標準,近年來采取“核心示范”“戰略合作”兩種管控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共升級建設100余萬畝符合五糧液品牌發展需要的高品質標準化專用糧基地。為保障仁懷醬香酒生產用糧需求,貴州仁懷酒投公司將在晴隆縣建設7萬畝酒用高粱生產基地。2020年計劃種植3萬畝,2021年至2024年每年各增加種植規模1萬畝,并在五年內完成有機認證與綠色認證。
作為國內酒業龍頭企業,茅臺同樣在此前開始建設農業種植基地。茅臺分別在仁懷、習水、播州、務川、金沙等地都建設了高粱種植基地,促進當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12萬農戶增收。業界認為,一線名酒企業已經通過早前的布局,基本實現了高品質釀酒原糧的自給,即便在目前的疫情沖擊下,也不會出現大額缺口,但是對欠缺原料自給能力的中小酒企來說,或會面臨一定的問題。但與此同時,疫情沖擊下,酒類消費會相應出現一定波動,在需求下降的情況下,生產端對原料的需求也同樣會出現下降,也就是說,短期內酒業的原料供需仍會處于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