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廣受關注的醬酒新星貴州國臺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申請終止審查IPO。而在國臺酒業申請終止審查IPO的前一天,國臺酒業的上市輔導機構華西證券還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貴州國臺酒業IPO項目尚在證監會審核階段。
大多數企業IPO終止審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中介機構對發行條件的理解把握上存在偏差;二是經營環境變化,企業不再符合條件;三是隨著市場發展變化,企業對戰略做出調整;四是少數企業保薦機構急于先上報先排隊,隱瞞問題。
顯然,國臺此次突然終止上市申請,是因為其依舊還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短期來看,申請終止審查IPO,是國臺的不幸,但長期來看,是酒行業的大幸。
國臺之不幸
2020年5月,國臺酒業遞交IPO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正式沖擊“醬酒第二股”。招股書顯示,公司擬發行不超過4280.10萬股股票,募集不超過25億元資金,其中20億元將用于年產6500噸醬香型白酒技改擴建工程項目,5億元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2020年11月,證監會針對國臺酒業上市申請文件提出47條問詢,包括收購懷酒酒業有關事項、實控人關聯企業同業競爭問題、實控人關聯交易問題、經銷商持股問題、“國臺”系列商標所有權問題等。
其中,國臺酒業關聯交易問題最受關注。資料顯示,2017年~2019年,國臺營業收入分別為5.73億元、11.76億元、18.8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4744.74萬元、2.40億元和4.11億元,業績增長可觀,但有消息指出,靚麗的業績增長與大量關聯交易密不可分。國臺前5大客戶中,天津帝泊洱生物茶連鎖有限公司、天津天士力醫藥商業有限公司與天士力均為實控人閆希軍家族直接控制。只有兩家未列入關聯交易。
2017年~2019年間,國臺酒業總共向實控人所控制的多達44家企業銷售過商品,產生的交易金額分別為5124萬元、6827萬元和8013萬元,分別占公司當年總營收比例為8.9%、5.8%和4.2%。這當中,天津帝泊洱生物茶連鎖有限公司為采購大戶,采購金額分別占同期關聯交易總額的比例為71%、71%和58%。但在2020年11月,天津帝泊洱生物茶連鎖有限公司突然注銷,其一度被解讀為是閆希軍家族為上市避嫌所采取的突擊動作。
除了天津帝泊洱生物茶連鎖有限公司這樣的關聯交易外,國臺酒業與眾多經銷商也有著緊密聯系。
最近幾年,受“茅臺熱”所引發的“醬香投資熱”所吸引,眾多經銷商及業外資本與醬酒企業產生了關聯。2017年~2019年,國臺酒業向其102家間接持股經銷商銷售白酒產品的金額,分別為2.72億元、5.46億元、6.05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8.36%、46.84及32.35%。國臺酒業拉來大批經銷商入股拉動銷售業績,也被市場質疑有“虛假繁榮”之嫌。
酒業之大幸
近兩年,酒類在資本市場上備受關注。尤其是白酒產業,去年突發疫情,白酒產業體現出極強的抗壓能力,產業利潤的靚麗成績,在資本市場上的優異表現引領A股市場。在投資領域,引起了高度關注,連續追漲之下,亂象叢生。
但是,酒業是重資產、長時間的產業。正如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所說的那樣:“我們必須特別警惕快投資,快回報,掙快錢的投資,這樣的投資是產業發展的極大風險,這樣的投資往往會導致寅吃卯糧,透支品牌,透支信仰,會毀了酒類產業,我們產業也不乏這樣的投資案例,投資后,不但酒業沒有發展起來,反倒是企業和品牌價值直線下跌”。
從國臺的角度來說,停止IPO,對于國臺規范內部管理、強化外部品牌控制、企業更加平穩發展是有一定意義的,國臺上市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是對于企業的發展進行一定的考核與鞭策。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本次IPO的突然終止,無疑對國臺的短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產生了負面影響,更為致命的是,也對國臺正在塑造的高端形象和醬香話語權的爭奪產生一些不確定的因素。
此外,本次國臺停止IPO,實際上也側面反映出了資本層面對于酒類上市公司的監管也比較嚴格,希望整體酒類行業保持一個相對平穩與理性的發展態勢。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國臺暫停IPO對目前狀態下的“醬酒投資熱”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降溫,更為整個中國酒行業資本化進程提供了一個新的樣本,有利于整個行業的規范與提高。(原標題:國臺之不幸,酒業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