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歐美新冠感染人數的數字居高不下,大大超出預期,全球的抗疫行動無法在短期內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也給國內的防控帶來了影響。4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高度融入全球,國際大環境的變化,使得國內市場無法獨善其身,仍需在謹慎中恢復。從各地數據的反饋來看,出乎當初消費品領域專家的預料,“報復性消費”并未如期而至,人們在平靜中接受了“防控常態化”這一不爭的事實。
剛剛過去的五月,對酒業來說仍然缺少制造行業新聞的活力。疫情雖然正在漸漸遠去,但留給社會與經濟的創傷,仍需要時間去彌補。“能否回到從前”?是業內外不少人士思考的話題。
勝利召開的全國“兩會”,從全局的高度為各行業特殊時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用另一種方式回答了這一問題。“六保”、“六穩”的重要方向是保證市場活力、恢復消費活力,這些的基礎在于經濟盤的恢復與信心的保持。通俗來講:有合同、訂單,商務消費才有必要和可能;有工作、工資獎金,人們才會放心吃喝。恢復經濟是項系統工程,酒業既不能靠自身之力實現全社會復蘇;也不能等靠要,守株待兔錯失機會,這一點基本認識,企業家和行業規劃者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放眼行業外,反倒有諸多信息對酒影響不小。
5月19日起,中國商務部對原產于澳大利亞的大麥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反傾銷稅率為73.6%,反補貼稅率為6.9%,征收期限為5年。對于受影響最大的國產啤酒來說,占原料半壁以上江山的大麥來源結構與價格或將進一步發生變化,對終端消費市場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5月27日,中央文明辦發布消息:為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為全社會營造經濟寬松的消費環境的信號已經顯而易見,隨之而來的中、低端餐飲與酒類消費也將因此受益。后疫情時代酒類消費也將受到百姓消費能力的影響,自下而上的酒類消費復蘇或將更加現實。
資本市場上,不期而遇的新冠疫情并未影響赤水河畔兩家酒廠高漲的上市熱情。5月,郎酒和國臺兩家醬酒企業先后發出新的信號:上市的腳步聲更近了。與赴美上市充滿風險不同,白酒企業在國內上市可謂最接地氣,“氣候”、“土壤”都適宜。白酒是中國特有的酒種,在酒類行業擁有絕對優勢,90%以上的白酒消費者是國人;近兩年白酒消費的熱潮轉向了“醬香型”,相對稀缺的產能、傳統嚴格的工藝、茅臺帶動的引領效應,都讓“醬香熱”愈演愈烈;郎酒和國臺兩家企業都屬民營,多年來專司主業;對投資市場的需求愈加強烈;產品質量受消費者的歡迎;全國化之路也進展順利;再加上國家鼓勵投資與消費的政策環境,相信將給酒業板塊整體在資本市場的形象帶來正面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