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疫情逐漸好轉,餐飲、商超、娛樂活動慢慢恢復。白酒銷售在經歷了一個季度的低谷后迎來轉機。
2020年白酒第一波漲價潮也順勢而來。
停不下來的白酒漲價潮
3月,在大家還忙于疫情控制之時,劍南春漲價計劃“如約而至”,拉開了2020年酒業提價的序幕。
隨后衡水老白干、李渡酒業等酒企紛紛加入提價或停貨準備提價的節奏中。
而隨著國內疫情得到徹底控制,5月迎來了白酒漲價潮的高峰期。
5月1日,42度玻汾終端標牌價每瓶上調2元,定價49元/瓶;53度玻汾終端標牌價每瓶上調3元,定價58元/瓶,這也意味著玻汾正式站上了50元價格帶。此外自5月18日起,汾酒對“地球汾酒”控貨兩個月,為產品“升值”埋下伏筆。
5月11日,金沙酒業摘要酒停貨提價,下發了《關于金沙酒業2020年摘要酒招商及運營政策調整的通知》,對摘要酒實行“配額制”,合同配額范圍外的出廠價實行高于配額內價格的10%標準執行。
5月14日,西鳳酒發出通知,決定從5月16日開始對綜合產品統一上調供貨價。其中綠瓶系列出廠價上調20%以上,終端供貨價同步上調25%-30%,終端零售價也相應上調。
5月26日,酒鬼酒提價,52度500ml紅壇酒鬼酒(高度柔和)戰略價上調30元/瓶。另外,5月21日,酒鬼酒供銷有限責任公司通知各經銷商、大區,自2020年6月25日起,52度500毫升紫壇酒鬼酒(柔和)戰略價格上調40元每瓶。
5月已經結束,但白酒漲價并不會停止。而縱觀白酒漲價潮,不難發現從一線名酒到區域名酒,從中低價位的大眾光瓶酒到次高端價位產品,漲價潮在不斷蔓延。
如果是以往白酒市場一片良好的時候,大家漲價還能被認可,在今年市場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漲價真的能帶來好處么?
白酒專家分析認為此番漲價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提升市場信心,以期達到穩定“軍心”的目的。但通過漲價真的能穩定“軍心”么?
不戳已破的漲價泡沫如何穩住“軍心”
中國酒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2月,全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207.42億元,同比下降15.58%;利潤253.88億元,同比下降15.46%。其中白酒銷售收入887.20億元,同比下降11.68%;利潤241.70億元,同比下降8.84%。
受疫情影響,目前餐飲業仍未完全恢復,商務宴請、婚宴消費依然受到抑制,加之疫情對部分企業經濟狀況和個人購買能力都造成了打擊。在渠道庫存猶在、消費場景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大部分白酒品牌并沒有漲價的基礎。
對于此輪調價,業內普遍認為意在提升市場信心、穩定價格體系,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酒水行業研究者歐陽千里認為,此輪白酒漲價更多的是為“挺價”。“廠家如果不對大單品提價,就會有經銷商低價拋貨,破壞價格體系。而提價相當于變相‘賄賂’經銷商,提升庫存貨值,終端價格未必漲。”
有渠道商證實,部分品牌在調價后加大了促銷力度,實際售價較調價前還有所下降。很多酒水經銷商同樣認為,一些白酒品牌此時只是表面漲價,更多的是給經銷商、資本市場以信心,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在消費端尚未解套的情況下,終端價格上漲的可能性并不大。
可見,在很多艱難時刻,區域酒企漲價是一種策略,明漲暗跌,是為了維護企業可能出現的價格波動的一種控制手段。
客觀的說,白酒品牌漲價容易,被市場認可的漲價卻很難。而此次白酒漲價潮就像還沒戳就已經破了的泡沫,大家都明白其中的意義何在,漲價本身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達到穩定“軍心”的目的。真正能穩定“軍心”的是產品品質,是消費者的認可。白酒企業只要做好自己的產品質量,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在艱難時刻,不論漲價與否,“軍心”都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