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高端、個性、精釀化
從幾大上市啤酒企業的年報可知,雖然2017年國內啤酒銷量繼續下滑,但利潤卻出現增長。重慶啤酒年報顯示,2017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1.75億元,同比略降0.64%,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9億元,同比大增82.03%。對此重慶啤酒有關負責人表示,是產品高端化等原因使得業績大增。
青島啤酒年報顯示,2017年該公司實現啤酒銷量 797萬千升,同比微增長0.6%,但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長了21.04%。其中“奧古特”、“鴻運當頭”、“經典 1903”、“純生”等高端產品共實現銷量 162.5 萬千升,保持了在中高端產品市場的競爭優勢。
近五年來,中國大眾型啤酒經歷了較為困難的一段時期。與此同時,高端啤酒銷量增長160%,占整體啤酒市場4%的銷售量及18%的利潤。
“消費者未來喝啤酒將繼續尋求高端化路線”,本地一位啤酒行業資深人士受訪時表示,由于中國人口紅利的消退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大眾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與啤酒平行的可替代飲品逐步增多,啤酒消費面臨下滑壓力;但隨著近年中國啤酒消費市場的高端化和個性化趨勢不斷增強,消費者在更少量飲酒的同時,也開始喝更好的啤酒了。
“精釀化也將是未來啤酒的趨勢”,上述資深人士還認為,盡管有人認為中國精釀啤酒的比例不足1%,但仍呈現出強大的發展態勢。與此同時,聽裝酒、小支酒等產品類型上升迅速。“現在年輕消費者要求啤酒從包裝設計到口感都必須是多元化、個性化的。”
目前國內雪花、青島、燕京、百威英博、嘉士伯等各大啤酒廠家都已推出高端系列產品,且收到了不錯的市場反響。
【觀察】 各大廠商大都推行多品牌戰略
20年前,湖南人到本省其他市州出差,都能品嘗一下當地的啤酒,如岳陽的岳陽樓啤酒、常德的國人啤酒、衡陽的雁牌啤酒、長沙的白沙啤酒、株洲的金蕾啤酒、湘鄉的驕楊啤酒……然而當下,在湖南境內所賣的啤酒品牌都已大同小異。
在上一輪行業的大規模整合、并購中,湖南本土啤酒品牌已“全軍覆沒”,絕大部分市場都集中在華潤雪花、青島、燕京、百威、嘉士伯五大品牌商上。早在2015年時,這五大啤酒巨頭的市占率就已達到了75%,目前更是超過了80%。“市場將更加集中,還有些企業將被整合。”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啤酒人士預測,不過出現大面積的并購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現在并購成本太高”。
雖然目前啤酒品牌集中度較高,但各啤酒企業的品牌戰略卻不盡相同。華潤啤酒是全國統一使用“雪花”品牌,雖然品牌協同效率高,但容易浪費原有品牌價值。青島啤酒采用“1+1+N”品牌戰略,主品牌“青島”+副品牌“嶗山”行銷全國。百威英博則以高端“百威”+低端“哈爾濱”為主,同時輔以多個進口細分品牌,可以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只是品牌推廣費用高。燕京啤酒主品牌“燕京”+“漓泉”“惠泉”“雪鹿”,能有效利用現有品牌資源,但容易形成各品牌各自為政。嘉士伯全國率先推廣“嘉士伯”品牌,并逐漸引入“樂堡”等品牌。
記者手記
粗放式擴張后還需精耕細作
作為一個典型的規模效應產業,啤酒業的發展似乎天生帶有并購、擴張的基因。從華潤收購雪花開始,我國啤酒業就啟動了一場瘋狂的行業并購浪潮。在這場并購大戰中,我國原有的600家啤酒企業逐漸減少到了200家,并由此形成了以華潤雪花、青島、燕京、百威英博、嘉士伯等為主的啤酒巨頭。與此同時,我國也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啤酒消費市場。
然而,隨著規模的不斷放大,市場增速開始逐漸放緩,甚至負增長,并由此引發的低價競爭而導致的利潤下滑。這時,關廠、“瘦身”似乎成了廠商們普遍認同的自救方式。
其實在這種“壯士斷腕”式自救的同時,廠商更需思考下如何精耕細作,比如產品創新、改善品質、提高生產經營效率等等。因為只有這種精耕細作方式,才能最終贏得市場與消費者的認可。最終讓我國不僅是一個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費國,更是一個世界一流的啤酒生產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