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人士看來,原材料、環保稅等成本的上升是此次啤酒行業紛紛漲價的重要原因。
此外,啤酒業整體增量已不如所謂的“黃金十年”,在總量沒有希望大幅增長的情況下,提升單位利潤,就成為必然。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中國啤酒行業產量4401.5萬千升,同比下降0.7%。中國啤酒產量2013年達到峰值5061.5萬千升,2014~2017年持續下降態勢,2015年降幅最大,達5.1%;2016~2017年降幅趨緩,分別下降0.1%、0.7%。
全行業增量放緩,個別企業關廠也影響到總產能。繼重慶啤酒2015-2016年大刀闊斧進行關廠調整,關停8家工廠后;華潤啤酒2016-2017開始關廠;青島啤酒也在對部分工廠進行關停討論。
進一步關廠造成的影響是,企業必須提升噸價格,提高單位利潤。
青島啤酒2018年Q1噸價約3572元/千升,同比提升2%;燕京啤酒噸價提升約4%。
重慶啤酒Q1噸價3796元/千升,同比提升6.8%。
內在的推動力之外,外來啤酒巨頭們高端產品表現突出,也給國內啤酒企業以壓力。
百威英博在中國今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增長了4.4%,銷量增長了1.6%。在高端和超級高端領域保持遙遙領先,科羅娜(Corona)已經成為了在華銷量第一的進口啤酒,且增長十分迅猛。據悉,中國市場里科羅娜和福佳白啤酒(Hoegaarden)的利潤率是百威的兩倍,并持續保持增長。
這樣的態勢,促使國內啤酒企業推出更高端產品以求應對。
持續提升結構
總營收基本維持不變的情況下,推出更高端產品、提高單位利潤率成為國內啤酒企業的必然選擇,在未來數年內,這種提升產品結構的動力還將繼續存在。
2017年幾大啤酒巨頭的營收統計顯示,絕大部分實現微小幅度的增長。其中:青島啤酒262.77億元,同比提升0.65%;華潤啤酒297.32億元(港幣),同比提升3.60%;重慶啤酒31.76億元,同比微降0.64%;燕京啤酒111.96億元,同比下降3.26%。
數據可見,幾大巨頭的營收增幅非常小,但是同期絕大部分企業的利潤卻有較大的增長。
啤酒板塊上市公司 2017 年數據顯示,華潤將雪花啤酒全部股權納入合并范圍,使歸母凈利潤有較大提升(86.8%);重慶啤酒歸母凈利潤凈增 1.48 億,同比增長 82.03%;青島啤酒歸母凈利潤 12.63 億元,同比增長 21.04%;燕京啤酒歸母凈利潤 1.61 億元,同比下降 48.03%。
業界認為,這種利潤的增長,應歸功于企業對產品結構的升級和對于成本的有效控制。在這種趨勢的帶動下,相信大多數啤酒企業會繼續升級產品結構。
2018年一季報顯示,青島啤酒銷售啤酒203萬千升,同比增長1.3%,其中主品牌青島啤酒銷量108萬千升,同比增長2.4%,“奧古特、鴻運當頭、經典1903、純生啤酒”等高端產品銷量53萬千升,同比增長6.9%,高端產品銷量占比提升近2%。
燕京啤酒一季度銷量114.27萬千升,同比略有下降,外界估計噸價提升約4.0%,
華潤啤酒在今年率先提價,提價范圍最大、引導全行業提價浪潮,預計到年末綜合噸價將提升10%或更高;有相關機構預計,估計全年凈利潤(剔除減值影響)增幅 20%以上。
重慶啤酒進入 2018 年后,關廠影響不再,收入增速迅速恢復至 10.4%,分別來自量增 3.3%和噸價提升6.8%。有研究機構認為,重慶啤酒結構升級遠未止步于 6 元主流價格帶, 更高端產品如小麥白、重慶純生等增長強勁,對綜合噸價提升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