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中國白酒行業呈現出結構性回暖態勢。李曙光認為,對行業回暖應持謹慎樂觀的態度,關鍵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產品結構創新、國際市場開拓、歷史文化弘揚等方面“下功夫”,實現在做強產業的同時,提振“文化自信”.
白酒行業回暖
二次創業 可能實施行業并購
“作為食品飲料行業的快消品,白酒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35歲至55歲之間。25歲以前的年輕人,樂于消費低度的啤酒;25歲至35歲群體消費的酒精度數有所提高,但55歲后消費群體又開始萎縮。”
以一份業內研究報告作為“開場白”, 李曙光一針見血地指出,要謹慎樂觀地看待這一輪白酒業回暖復蘇。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白酒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存在,仍處于深度調整期。只有加快推進供給側的創新來引領企業轉型升級,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困境突圍”.
2015年,中國白酒行業開始呈現“弱復蘇”.去年,行業表現更為強勁,被業內稱為“結構性復蘇”.對此,李曙光認為,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消費升級等趨勢,對于白酒行業是重大“利好”,但行業復蘇的基礎仍不牢固。“每年1300萬千升的行業產量,實際需求大約在600萬千升,‘去產能’形勢和鋼鐵行業一樣嚴峻,必須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做強高品質酒類。”
記者了解到,四川省去年提出“十三五”期間打造飲料食品萬億產業集群。針對中國白酒行業發展現狀,五糧液也相應提出了加快推進企業轉型創新,從產業平臺向資本和投資運營平臺轉型,實現國有資本高效進退,在“十三五”期間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和打造“兩個百億”平臺的目標。
記者近期在五糧液公司走訪時看到,全體職工正圍繞一個問題開展著思想大討論——“對標先進、二次創業、再鑄輝煌、我們怎么干?”公司領導層還專門召開釀酒老技師座談會,聽取他們對于企業未來發展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如何從源頭端推進產品工藝創新。
“要突圍就要重點發力重建產品戰略、重構營銷體系、重塑品牌價值。”李曙光說:“我們‘二次創業’將進一步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做大做強高品質白酒。凡是不利于品牌建設的系列酒將逐步淘汰,并且還可能實施行業并購。同時,針對年輕市場,我們還將優化產品結構,推出新型低度化白酒。”
據了解,為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五糧液將在四川南部宜賓等地建設10萬畝專用糧基地,力爭在“十三五”末實現釀酒糧食自給自足,為生產提供更加穩定可靠的優質原料。
白酒不僅是產業,更是中華文化
盡管中國白酒行業仍處于深度調整期,但李曙光對于未來還是信心十足。在他看來,擁有幾千年歷史的白酒行業,不僅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而這也是白酒行業未來轉型發展的一個“風口”.
在中國白酒行業復蘇中表現最為強勁的還是茅臺。從過去并駕齊驅到被對手趕超,李曙光坦承,茅臺在圍繞白酒文化方面比五糧液更會“講故事”,這也是五糧液下一步要重點彌補和培育的一個“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