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9家上市酒企公司中,除了金種子酒、伊力特、青青稞酒和ST黃臺呈下滑之外,其它15家酒企全部實現正增長,很多“大咖專家”高呼,酒企回暖正當時!?
不過,白酒企業業績增長并非完全依靠內生性,更多是以擴大經銷商規模為依托,從而實現渠道快速擴張帶來了業績的高增長。如果渠道規模擴張后期導致產品滯留渠道,那么這種增長就要小心了。
增收不增利
伴隨著19家酒企上市公司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行情看漲,曾經的“喝酒”行情再現股市,以貴州茅臺、山西汾酒、伊力特為首的一批酒企股價紛紛創下上市以來的新高,其中,汾酒一季度營收21.81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48.29%,實現歷史新高,之所以能迭創新高,與其回暖的業績不無關聯。
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19家酒企的總收入達到1319.8億元,規模以上酒企累計完成銷售收入6125.74億元,這些全國性和區域性的龍頭酒企并沒有跑贏行業增速。
假設上述19家酒企在2017年仍能保持上一年的平均增速,那么這19家酒企的合計凈利潤有望在2017年刷新歷史紀錄。這要拜金徽酒等4家新上市的酒企業績全部創新高所賜,否則酒企的沖刺只能寄望下一年了。
那么,為什么新上市的酒企能保持更高的增速呢?
鋪貨式增長
從口子窖、迎駕貢酒年報顯示看,收入增長、凈利潤增加,經銷商數量也在增加。
其中,口子窖2016年年末,口子窖在安徽省內新增4家經銷商,經銷商數量達到348個,省外減少58個,經銷商數量為274個。
迎駕貢2016年年末,經銷商數量僅剩下728家,這還是公司在年內新增了92家經銷商的結果,即公司2015年年末經銷商還不足700家,大規模的渠道擴張并沒有帶來收入的持續增長,這或許是迎駕貢酒大規模收縮戰線的主要原因。
這種鋪貨式增長在酒企卻并非個案。2016年,多數上市酒企都公布了公司經銷商數量。只有口子窖和水井坊的經銷商數量呈下降趨勢,其他11家酒企走在調整經銷商數量。
渠道擴張、渠道下沉是2017年白酒企業的主流,渠道擴張、下沉的直接結果就是推動銷售的增長,在渠道不斷擴張的同時,收入同步增長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渠道增長的同時收入增速難以匹配,那么這樣的無效擴張最終也將遇到口子窖那樣的結果,即收縮非強勢市場。
渠道的增加意味著酒企需要從強勢市場向弱勢區域擴張,對于茅臺等一線龍頭來說,這種全國化戰略遇到的挫折或許要小,但對于堅守某個省份的地方酒企來說,全國化遠非易事。
實際上,如果扣除茅臺、五糧液和洋河股份三家一線龍頭的預收款,其余16家上市酒企的預收款合計為79.97億元,較上一年的69.13億元增加了不過10億元左右,渠道大規模的擴張并沒有給地方酒企帶來明顯的增長。
而茅臺、五糧液、洋河三家酒企的強者恒強,瀘州老窖、汾酒、古井等名企的強勢占位,帶給地方名酒的生長空間,受到極大壓縮,而省外擴張之路更是舉步維艱。在渠道擴張、渠道下沉而動銷難以為繼時,更小的地方區域酒企生存將更加艱難!
酒業回暖,是強者的回暖;中小酒企,還是要看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實行堅壁清野戰略,抵御一二線名酒企的擠壓式侵略,反之,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