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酒業協會公布的2014中國酒業研究報告顯示,白酒行業下滑最為明顯。1498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累計實現利稅1224.54億元,其中利潤698.75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減少了125億元和100.8億元。白酒行業虧損企業達到117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9家,累計虧損13.3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70.21%。虧損企業數量占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總數(1498家)的近8%。
在白酒重點產區中,僅茅臺酒所在的貴州省2014年利潤實現正增長,但增速也僅為0.02%,其他地區的白酒利潤增速全線下降。四川是去年白酒企業虧損額最大的省份,累計虧損4.81億元。
但值得關注的是,就在眾酒企業績下滑時,領跑白酒行業的“老大”貴州茅臺卻實現了營收、凈利雙增長:去年營收315.74億元,同比增長2.11%;凈利潤153.5億元,同比增長1.41%。
隨著行業調整的深入,在前四大白酒企業中,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之間的差距日益拉大。2012年,茅臺和五糧液均處于營收200億元的陣營, 洋河與瀘州老窖則是規模百億元以上的梯隊。而到了2014年,貴州茅臺營收已突破300億元;五糧液營收210.11億元,仍維持200億元以上規模;洋河股份營收146.59億元;而瀘州老窖則跌至53.53億元,下降48.68%,下滑最為明顯。
一方面,是白酒行業的虧損企業數量和虧損額在大幅上漲。而另一方面,白酒產量卻在不斷增加。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釀酒行業2014年運行數據,我國白酒行業去年累計產量1257.13萬千升,同比增長2.5%。
按照白酒行業“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白酒產量達960萬千升,而去年的產量已遠遠打破這一規劃目標。
中國酒業協會的2014中國酒業研究報告顯示,從生產準入方面看,有證和無證的白酒企業長期并存,有7000多家獲得生產許可白酒企業,同時還存在14000余家無證生產的白酒企業。
對此,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指出,白酒行業自2013年進入深度調整期,虧損面擴大,行業整體效益不斷下滑。經過兩年多的產業調整,白酒企業逐步適應了產業發展的新常態,但“目前我國白酒行業仍存在產能過剩的隱患”。
產能過剩加之消費需求萎縮,大量生產、流通、消費等方面的問題和矛盾集中顯現。上游白酒產能不斷擴張,下游銷售市場遭遇瓶頸,使得行業存貨不斷增加。供過于求,產銷失衡,酒企壓力不斷增大,一些酒企即使實現增收,往往也很難增加利潤。
互聯網+結合成為近年來釀酒行業的熱點話題,而“互聯網+酒業”的B2C、O2O、B2B、C2B等眾多電商營銷概念紛紛被熱捧。然而,白酒電商的發展速度卻不盡如人意。
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行業報告顯示,目前“互聯網+酒業”結合度仍然較低。如今酒行業仍以“傳統渠道為王”,多數企業仍選擇傳統渠道。統計顯示,去年白酒在互聯網渠道的年銷售額約為50億元,僅占白酒行業年銷售額的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