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3-15日,中國酒業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第三次(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協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理事及部分會員單位、業內媒體、酒企代表共計千余人出席了會議。
在13日下午2016中國國際“酒與社會”論壇上,就主題“我們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中國標準化協會理事長、國家標準委員主任紀正昆以及中國酒業協會戰略專家團技術顧問季克良做了重要演講。
紀正昆做了題為“弘揚工匠精神 標準化助力酒業供給側改革”的演講。他提到,工匠精神是嚴謹專注、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用精氣神創品牌,升品質,求發展。而精神氣質缺失造成重數量輕質量、顧眼前忽長遠、施粗放妄需求的現狀,令人擔憂。而工匠精神就是要求對產品品質的把控,要求真材實料、精工細作和科學的管理缺一不可。
在提到酒業的供給側改革當中,紀正昆理事長也提出在品種、原料、工藝、供給、服務、管理等方面要下功夫。
在品種創新上要下功夫,發展其他酒種,如果酒和藥酒;在原料上要保真實、保安全,研發新配方、新配比、講究原產地,取得原產地保護的資格,將大大有助于提高酒的品質并保證品質。而現實是現在沒有一個酒廠把原料的原產地標出來。所以更需要在原料上下苦功夫。
在工藝上要傳統工藝和創新工藝相結合;在供給上要力求滿足不同消費的需求,特別是年輕消費群體的需求;在服務上,要講誠信,守信用,注重服務鏈的點滴環節。在管理上要科學化、標準化,定規矩,守規則。
最后紀理事長對中國酒業協會也寄予厚望,希望協會在酒業供給側改革當中運用好改革政策與措施,發揮更大的行業作用。
中國酒業協會發展戰略專家團專家季克良為大家帶來了《談工匠精神》的主題演講。他提到,工匠精神代表一個時代的氣質,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
季克良帶領與會觀眾回顧了中華文化的進程,他提到中國大量的民族精品都是中國人民智慧和工匠精神的反映。而作為最復雜的生物生產工程的白酒行業,無論是固態開放生產、手工操作都更需要發揚“工匠精神”,也最能體現“工匠精神”。季克良也從自身經歷表示,工匠精神不只是口號,它應該存在于每一個釀酒人的身上、心中。
而現實是,中國的工匠精神確實還只停留在口號上。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應的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中國制造很難滿足消費者需求,于是海淘成為了大趨勢。這樣尷尬的境地下供給側改革、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發展和改革的必經之路。企業作為產品的提供者,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
他提到,茅臺的發展歷史證明,工匠精神是保持企業文化內涵與品質的內在動力。對高品質的不懈追求是國酒人的堅持和信仰,是深入人心的質量文化,國酒人不跟隨潮流,執著地堅持,精益求精,一輩子只做一塊曲、一杯酒、一瓶酒,這也是國酒茅臺始終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在對產業轉型、產品轉型、工藝轉型方面都會起到作用,產生質的飛躍。而堅持“工匠精神”的企業,推動產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提高產品質量得到消費者的認同。無論是工匠精神的重申還是供給側改革的提出,都在對中國產品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回望中國酒業也是任重道遠,這也就更依賴于酒企、酒協、行業內人士的共同努力,任重道遠,攜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