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白酒業能否延續火熱?3月25日,2018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在四川瀘州舉行。當日下午舉行的2018中國國際酒業發展論壇上,行業專家及企業代表就行業發展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多位業內人士強調,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白酒行業復蘇信號明顯,2018年中國酒業將進入新的確定性增長軌道,迎來新的發展周期。
會議期間,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瀘州老窖常務副總經理王洪波等多位業內人士也提及,“國際化”依然是中國白酒面臨的一大難題。“高賦稅、政策嚴、講述中國白酒文化的方法與國際接軌難”等都是阻礙白酒出海的難題。
行業復蘇信號明顯
2018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3月25日在四川瀘州拉開帷幕。而2018中國國際酒業發展論壇上,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宋書玉等行業“大咖”就行業趨勢給出了自己的預判。
王延才認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尤其是在名酒企的帶動下,中國白酒行業復蘇信號明顯。業界普遍認為,2018年中國酒業將進入新的確定性增長通道,迎來新的發展周期。
“從‘產業為王’到‘產品為王’,中國酒業即將進入‘消費為王’的時代。”王延才補充到。除了產品品質的地位一如既往外,王延才認為,酒類營銷渠道對互聯網工具的利用率還很低,O2O的新零售商業模式未來成長空間巨大。在消費端層面,酒類消費正從被動式商務分享向個人享受型轉變。
會上,宋書玉則以“美好生活時代、高度國際化時代和理性消費時代”三個主要特征概括了中國酒業未來。
宋書玉強調,近年來,市場對白酒品牌與品質的表達五花八門,對品質和品牌的真實內涵表達不夠充分。“未來的酒業要求我們必須構建中國酒,尤其是中國名酒和好酒的新品質和價值表達體系。比如產區表達、酒莊表達及標準體系表達等。”
瀘州市常務副市長曹俊杰總結表示,“總的來看,未來白酒產業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呈現出向優質品牌集中、向優勢企業集中的新特點。”
政策差異阻礙白酒出海
論壇上,“國際化”成為中國白酒產業的關鍵議題。
近年來,白酒“走出去”成為中國酒企尤其是名優酒企的共同追求,但在出海過程中,各大酒企卻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難題。
“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高度國際化的酒業市場”,宋書玉表示,“在中國,酒被界定為普通食品,所以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的酒來到中國都是一路暢通,而中國酒進入國際社會就面臨層層關卡。當中國企業在進行國際化探索時,家門口已成為一片國際酒的紅海。”
瀘州老窖股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洪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白酒進軍國際市場的優勢除了品牌、文化外,另一大優勢就是價格。但以瀘州老窖出口白酒產品到某國為例,由于高賦稅,我們在該國的產品批價往往會達到離岸價的3倍。”
王洪波認為,中國白酒要出海,首先行業要抱團,國家要支持。其次,企業講述白酒文化與故事的方式方法要有所改進,在識別符號、度數及口感等層面也要作出適應國際市場的改良。
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五糧液集團董事長李曙光也重點關注了中國白酒國際化發展的若干問題,并提交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中國白酒國際化發展的建議。
李曙光認為,技術標準不統一、政策法律差別大及文化差異明顯,是阻擋白酒“出海”的三大因素。李曙光認為,白酒是中國獨有的烈性酒品種,技術體系一直局限在國內,如果能夠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標準體系,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國白酒實現真正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