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山西假酒案”、2012年的“塑化劑”、2019年的“甜蜜素”都曾讓中國酒類行業遭受重創,但這三次行業的重大影響事件不僅倒逼行業愈發自律,更在每次事件之后引發消費觀念與產品定位的重塑,在上市酒企的表率作用下,個體戶和企業的注冊量都在上升。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3萬余家酒類制造企業和個體戶,數量上企業和個體戶各占半壁江山。2015-2019年間,酒類制造個體戶的注冊量由2015年的411家,增至2019年的3269家。相比個體戶,酒類制造企業的注冊量則在2017年以前平緩上升,在2017年至2019年迎來黃金發展期,2019年注冊量近5千家,是2015年的十倍之多。
在我國3萬余家制造酒水的企業和個體戶中,有近1萬家為注銷、吊銷狀態。其中,成立年限1年內注銷、吊銷的公司為149家,而成立10年以上的數量為5704家,占據了注銷、吊銷總量的64%。
企查查數據抓取了有關“酒類”的風險信息共35719條。從地域上看,四川擁有的有關酒類的風險信息最多,為4209條,占據了總量的11%,其次為山西、廣東等地。
有關酒類的風險信息主要集中于經營異常、行政處罰、失信信息、開庭公告等方面。近五年,酒類企業個體戶經營異常的風險信息數量呈現平緩波動狀態,行政處罰的風險信息則在2018年達到峰值后驟然下降,而失信信息和開庭公告的數量則在逐年攀升。
在酒類制造業中,因無證經營、食品安全、虛假宣傳而受到行政處罰的企業有78家,個體戶有23家,其中食品安全問題占行政處罰的比例較高。
中國的酒業是一個萬億級市場,隨著市場需求的變更也不斷調整發展方向,在往新零售方式擴張的同時,酒水行業各種問題也在不斷被發掘,新機遇下如何再出發,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