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15”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前夕,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副局長兼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孫大偉,質檢總局黨組成員、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田世宏等有關領導在兩會期間參加了記者招待會,圍繞“質量提升”這一主題回答了眾多媒體代表的提問。
在今年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相關政府部門領導集中發聲,向社會公眾傳遞了哪些有關國家在質量監督、標準建立等方面的政策及信息?對于酒類生產及流通而言,此次發布會又將對于酒業而言有著怎樣的啟示意義?
記者在此為您整理了本次新聞發布會相關內容,帶您深度解讀未來質量監督方面的新政策與新趨勢。
直言:我國質量狀況喜憂并存
在記者招待會伊始,支樹平首先就我國目前質量水平狀況進行了簡要概括。對我國目前在質量狀況方面取得的成果,支樹平表示,目前國內重視質量、抓質量的氛圍基本形成。在此基礎上,我國的質量狀況表現出“穩”、“進”并存的局面。
支樹平指出,“穩”字是指我國質量穩定在了90%的臺階以上,并在2016年達到91.6%。“進”字則是指現在有一些重要產品質量都有明顯進步。去年抓10類重點消費品質量提升,其合格率提升了5.2個百分點,大家關心的電商產品質量,去年也提升了11個百分點。
不過,支樹平隨后也坦言了我國在質量管理方面的不足之處,即我國質量總體水平仍有待提高。支樹平表示,盡管我國部分商品走到了國際先進行列,但總體上仍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國際競爭力需要進一步增強。部分產品特別是中高端產品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并出現了消費外溢的情況。“全世界馳名的大品牌仍比較少”,支樹平坦言。
此外支樹平表示,我國質量技術的基礎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包括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方面,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也使得出口企業每年都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甚至受到損害。
電商打假 重拳出擊
在今年兩會上,“像治理酒駕一樣打假”成為了新的熱點,而其中,電商渠道因其具有流動性、跨界性、虛擬性的特點,而成為不法商家新的售假渠道,互聯網打假、網購產品品質也成為了社會持續關注的熱點內容。對于近年來不斷深耕“互聯網+”的酒業而言,電商打假也備受行業關注。
在此次記者會上,支樹平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質檢總局在電商渠道方面的質量監督主要圍繞四方面展開:
一是定標準,質檢總局專門成立了全國電子商務質量管理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研究電子商務標準,現在立項了一批標準,形成電商體系的標準“過濾系統”;
二是搞認證,質檢總局專門為“3C”認證開通一個“云橋”系統,支持阿里巴巴、京東等7家主要電商平臺,與質檢總局的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數據庫進行對接;
三是抓管理,質檢總局幫助電子商務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品質控制體系,提高他們的自檢能力;
四是嚴監管,質檢總局專門成立了電子商務產品風險監測中心,跨境電商也成立了風險監測中心,實施“風險監測、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信用管理”。僅去年一年,大概抽了6891批網上樣品,不合格的有2122批,合格率69.2%。
此外,支樹平表示,國家質檢中心在杭州建立了風險監測中心,對跨境電商的風險進行監測,實時發布預警。去年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食品、化妝品監測的不合格率為4.6%,未來質檢部門也將給消費者以更多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