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進出口產品質量保駕護航?
近年來,國際化成為酒業發展的主題之一,無論是中國白酒積極走向世界,還是國外進口葡萄酒的不斷進入,如何維護國際貿易過程中的產品質量為題,也成為行業新的焦點。
在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就我國目前的進口農產品及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進行了提問。支樹平在會上也針對未來質檢總局保障我國進口農產品和進口食品的措施進行了相應的解答。
支樹平在發言中表示,現在質檢總局在食品安全上講“三個嚴”,就是“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質檢總局現如今也建立了符合國際慣例、覆蓋“進口前、進口時、進口后”三個環節的全過程監管的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其中:
第一,進口前的源頭監管。境外地區要把食品進到中國,要對境外地區的食品管理體系進行評估,并對境外要進入中國的企業進行注冊,對進口商進行備案,還要求附出口國家(地區)的官方證書,這樣就能將監管源頭“伸”向境外。
第二,嚴格進口時檢驗檢疫。進口食品到了口岸要進行現場查驗,要抽檢送實驗室檢驗。發現問題,進行風險監測預警。對于不合格的食品,該銷毀的銷毀,該退運的退運。
“食品進來以后還要跟蹤監管”,支樹平指出,質檢總局現在建立了食品進口銷售記錄平臺,對進出口食品做到“源頭可追溯、去向可追蹤、產品可召回”。接下來還要進一步加大對進出口食品的安全監管,保證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優質產品,助力“一帶一路”
支樹平同時也結合近期國內不斷發展的“一帶一路”戰略,表述了未來質檢總局助力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思路。
支樹平在記者會上指出,有關部門正在“一帶一路”沿岸國家推進檢驗檢疫通關一體化、標準化,讓其他國家采用質檢總局制定的標準,這樣貿易可以更暢通地進出,貨物可以更便利地流通。
首先是全面謀劃推進,先從國內做起,質檢總局出臺了支持沿邊地區開發開放意見,圍繞中歐班列,建立檢驗檢疫監管信息化系統,為中歐班列的開通提供檢驗檢疫便利,也加強監管。同時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推進檢驗檢疫通關一體化。
其次是突出技術合作。質檢總局和沿線27個國家簽了62個合作文件,并制定了標準聯通“一帶一路”的規劃,制定了認證認可服務“一帶一路”的愿景和行動計劃及服務“一帶一路”愿景和行動計劃,在技術上來重點加以突破,標準的統一使得企業“走出去”得到了充分的便利和支持。
最后是風險監控。質檢總局和有關國家建立了聯合工作組,加強疫病疫情檢疫,并加強了沿線國家質量安全風險監測。
而對于進出口質檢環節進一步便利后的監管問題,支樹平在發言中表示,目前,全國檢驗檢疫系統聯通成為了一個大的溯源和執法互助的體系,而質檢總局也將更好地運用風險管理,把全國進出口商品進行分類,對風險高的、不講誠信的、有不良記錄的,質檢總局就要嚴加檢驗,甚至停止報檢。
標準化改革有了“定心丸”
近期“毒跑道”等事件的出現,讓社會公眾在關注產品質量的同時,進一步聚焦到劣質產品的生產監管環節,并引發了對“標準缺失”和“標準滯后”的議論。
與此同時,2016年,酒業也在標準化方面有了新的進展,包括原酒、啤酒等多個細分行業的標準建立都有了新的突破。那么,在未來,有關部門又將在生產標準化方面,提出哪些“頂層設計”構想?
在記者會上,田世宏代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介紹了有關標準化建設方面的內容,他表示,目前國家正在推進標準化方面的改革,進一步重構中國標準體系,具體而言:
一是整合精簡強制性標準,把過去強制性國家標準、強制性行業標準和強制性地方標準整合為統一的強制性國家標準;
二是優化完善推薦性標準,目前,有關部門對大約10萬多項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進行了集中復審,從復審結果來看,近30%的推薦性標準需要更新修訂;
三是大力培育發展團體標準,在市場化程度高、技術創新活躍的領域,特別是針對國內空白、國際上領先的一些重點項目,鼓勵社會團體來制定團體標準;
四是放開搞活企業標準,全面推動實施企業標準的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使得企業創新的活力得到了極大釋放;
五是改進和完善標準的制定方式,加快標準的立項頻次,縮短標準的立項周期;
六是不斷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從2016年統計數據來看,中國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提交的國際標準提案達到160項,同比增長了113%,中國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數量首次突破了國際標準新增量的50%。
此外,田世宏還在會上表示,針對標準缺失的問題,未來要優化標準的供給結構,打破政府單一供給標準的格局,構建新型標準體系,同時要提升標準的供給水平,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鼓勵標準化專業機構發布一批企業標準排行榜,培育企業標準領跑者,并關注實施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的“接軌”工程,提高標準的科學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