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在西鳳酒2021年度全國經銷商大會上,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透露,2021年白酒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產量約716萬千升,同比下降0.6%。
如果與往年對比的話,這個數據是在意料之中的。從時間橫向角度比較,近5年來,中國白酒產量一直呈現下降趨勢。然而,最近兩年卻有越來越多的酒企加入了擴產陣營,行業似乎正釋放出新一輪擴產信號,這與實際下降的趨勢顯然有些背道而馳。那么,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該如何看待酒企掀起的這輪擴產運動,這背后又暗藏著什么樣的產業邏輯?
1、誰在掀起擴產運動?
近年來,白酒行業的分化效應已經日漸明顯,所謂分化就意味著市場會更向名優企業傾斜,因此,名酒企業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化,而爭搶市場除了靠前方拼殺外,也更考驗后方的產能儲備。尤其是這兩年,不少酒企都掀起了“擴產”運動,干勁十足。
2月18日,今世緣發布公告稱,擬投資90.76億元建設南廠區智能化釀酒陳貯中心項目。砸重金90億進行擴產項目,對今世緣這般體量的區域龍頭企業來說可謂下了血本。而在行業里面這樣的大手筆投建也并不足為鮮。
今年1月,貴州茅臺、五糧液發布了擴產或技改計劃,其中貴州茅臺擬投資41.1億元,擴產系列酒制酒產能;五糧液投資規模為27.5億元,擬分兩期實施制曲車間進行擴能改造。
去年,酒鬼酒表示在前期投資7.79億元建設生產三區一期項目后,再度啟動二期工程,擬投資金額為15億元新增基酒產能及擴大儲酒規模。
把時間線拉長,2020年,擴產的浪潮就在涌動。瀘州老窖、古井也向行業釋放出了大手筆擴產的消息。據統計,僅2020年,18家白酒上市公司中,就有8家實施或提出了產能擴張計劃。
梳理這些擴產的酒企對象,還是以全國頭部酒企、區域龍頭酒企以及新崛起發展較快的醬酒品牌為主,中小企業并沒有一味跟風,這意味著擴產并不是所有企業的最佳選項。因為在當下行業分化背景下,正上演著大魚吃小魚的戲碼,擴產不僅需要資金投入,更要估算后續釋放的產能能否落地變現,坦白來說,這就是一場與未來的對賭。而無論是抗風險能力還是經營盈利能力,中小企業大都處于下風,“產能擴容”看來也只是少數玩家的游戲。
此外,除了酒企個體在發動產能擴充戰,產區也在緊跟擴產的節奏。以中國白酒傳統的“金三角”產區,瀘州、宜賓、仁懷為代表,均支持當地企業產能擴建和技改項目。在醬酒熱潮下新興的金沙、習水等產區,同樣也在緊鑼密鼓開啟醬酒產能軍備競賽,以此跟上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容。今年2月,中國清香型白酒核心產區(汾陽)5萬噸白酒生產項目進行了集中開工儀式,這標志著呂梁將逐漸形成以汾酒為核心的白酒品牌集群,在大力推進清香型白酒產業基地建設。
2、擴產背后的“玄機”和“危機”
眾所周知,中國白酒行業已進入長期不缺酒,長期缺好酒的時期。隨著消費升級的驅動和消費者對喝好酒需求的日益提高,這意味著優質白酒有著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但現實的優質產能供應確是相當緊張。中國酒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延才曾表示,中國的高品質白酒不足國內白酒產量的1%,整個白酒行業的高端產能處于極度稀缺的狀態。
因此,在優質產能無法滿足日益旺盛的市場需求下,很多酒企都將擴產納入了重要的戰略規劃。這里的擴產顯然不再單純注重量的提升,而是通過擴大基酒儲備,為將來做老酒或年份酒提供產能支撐,以此為高端產品進行品質賦能。
北京卓鵬戰略機構董事長田卓鵬認為,在“十四五”期間,白酒行業向頭部名優酒企集中的趨勢不會變,而在集中的過程中,市場對頭部酒企原酒、高端酒的需求也會日益增加。
不難理解酒企長遠布局未來高端市場競爭而采取擴產行動,但擴產并非能讓酒企們都如愿以償。舉例來說,從上市公司酒企年報中的產能利用率數據來看,除了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的產能利用率在100%區間波動外,其他頭部酒企和區域龍頭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并不高。而伴隨擴產之后又會釋放出新一輪產能,就很難保證市場會充分消化和容納這些新增產能,這背后顯然暗藏著一定的“過剩”風險。
在和君咨詢高級合伙人、酒水事業部主任李振江看來,頭部企業擴產能,本質上有三方面考慮因素:一是國家經濟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二是白酒行業發展長期趨勢向好;三這是傳達自身企業發展向好的一個典型性表現。但是,目前中小企業擴產能并不多見,更多是在茅臺鎮存在這種現象。這是因為醬酒產業的市場空間還遠未達到飽和,大家都不斷地通過擴產能方式來去解決自身和未來市場發展需要,這也從而提升了醬酒產能競爭的基準線。
因此,他認為醬酒企業現在還處在擴產能、解決供應鏈的階段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說,茅臺鎮的中小企業們積極擴產問題是不大的。
3、如何辯證看待“產能過剩”?
2011—2021年,行業的白酒產量前6年都是一路增長態勢,每年都在1000萬千升以上,并在2016年達到最高值1358.36萬千升。之后連續5年,白酒產量整體呈下降趨勢。據相關數據報告顯示,“十三五”末白酒產量同比“十二五”末下降了43.0%,這幾乎減產了一半。
但與之相對應的是,白酒行業的銷售收入每年卻是遞增趨勢,這背后說明了白酒產業的量質水平得到了很明顯的提升。田卓鵬同時表示,在“十四五”期間 ,白酒行業還會進一步“去產能化”,產能還會保持下降趨勢。
針對產能下降的隱憂,李振江則認為,從大的環境上看,白酒產能是有一定過剩的現實情況,但這背后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即規模好、銷售好的企業,他們產能的確是不夠的,所以需要擴大產能。而一些三四線的企業,在前幾年擴產能之后,由于企業經營不是很理想,就出現了產能消化受阻的問題,造成了所謂產能過剩的結果。所以,行業目前凸顯出了產能“旱澇不均”的矛盾。他坦言,從近幾年產能實際情況看,已經沒有像七八年前整個行業集體大規模擴產能那種狀態。未來白酒產能的發展走勢,還是會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
有業內人士指出,未來,行業的結構分化還會進一步加強,頭部酒企和區域龍頭等強勢品牌會占據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這勢必會對中小品牌形成更大的擠壓,而與之相伴隨的是,市場也會偏向優勢產能集中和傾斜,隨著名酒企業產能釋放逐步兌現,這或將引發行業新一輪的競爭洗牌。
顯然,“產能過剩”某種程度上是物競天擇的必然結果,過剩下來的、被市場淘汰出去的大都是低質酒產能。而伴隨名酒產能在幾年以后陸續釋放,他們或許也依然會面臨自身產能過剩的難題?梢灶A見的是,酒業這一輪的產能擴張,或許將是未來名企互相競爭的重要砝碼,但激發產能優勢依然要以做好品牌價值維護和營銷工作為前提,誰將是笑到最后的贏家,答案可能還是一個未知。(原標題:擴產熱潮再升溫,酒業新一輪洗牌正加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