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工廠,甩包袱
啤酒商們坐不住了。面對行業的不景氣,縮減產能似乎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據統計,華潤啤酒在2015-2017年陸續關停13家工廠。2017年以來燕京啤酒也先后發出幾個公告宣布關閉部分工廠,旗下重慶啤酒自2015年以來也已經關;蜣D讓11家工廠。百威在2016-2017年中國關停了8家工廠。嘉士伯則在2016年一年內關閉了中國境內17家工廠。珠江啤酒也于2017年3月關閉生產普通低端瓶裝啤酒的汕頭工廠。
紛紛關停工廠,已是行業現象。對于市場疲軟、競爭不斷加劇的中國啤酒市場來說,之前的跑馬圈地、產能過剩已是包袱。提高產能利用率,壓縮費用投入,縮小價格戰的競爭壓力,才是良性發展。
十年再提價
沒有白酒提價的轟轟烈烈,但啤酒通過局部市場的提價嘗試,其背后意圖已經相當明顯。
經過長期的價格戰,啤酒的利潤微乎其微,尤其是中低端啤酒,只是強撐,漲價確實是必要。
而同時,寡頭競爭格局已定,巨頭各自控制著不同的省份市場,地盤基本穩定,漲價有了勇氣和膽量。
漲價,需要產品升級的支撐。瑞銀分析師認為,中國啤酒行業即將迎來一個新的階段,預計2017~2020年,中國啤酒的利潤將實現年復合增長率28%,而動力來自高端化趨勢加快,以及中國啤酒企業的資產合理化;長江證券研報同樣認為,消費升級成為行業二次發展機遇。
數據顯示,2011~2016年期間國內經濟型產品份額下降約9.3%,而高檔產品以及中檔產品份額分別提升5.6%、3.7%,伴隨行業消費升級,中高端產品占比將持續提升。
事實證明,調整結構、產品升級是行得通的。比如青島啤酒推出了奧古特1903、皮爾森全麥精釀、全麥白啤等高端新品,并對純生產品進行包裝升級,2017年上半年公司的啤酒總銷量為453萬千升,其中主品牌銷量212萬千升,以奧古特、鴻運當頭、經典1903、純生啤酒為代表的高端產品銷量實現90萬千升。
當前啤酒消費已趨于成熟,各巨頭必須要從“搶份額”向“求利潤”轉變,追求費用的理性投放,關閉低效率和高成本的“見血點”,實現啤酒消費的內在增長動能逐步切換,逐漸從后量變時代進入新質變時代,“質增”逐步替代“量增”。這似乎是一條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