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酒業的發展與中國經濟的發展一樣經歷了起浮與波折。在總體增長的發展大趨勢未變的情況下,增長速度與幅度隨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此消彼長。
毫無疑問的是,自2012年底開始的行業調整并沒有如大多數行業人士的設想離我們遠去,而是繼續在2018年繼續發揮著主導作用。對于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和汾酒等名酒企業來說,行業調整倒逼企業較早開始了較為深刻的企業與產品變革,提早增強了自身抵御風險與市場變化的能力。對于名酒企業來說,2018年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雖然沒有一家名酒企業在2018全年劃出耀眼的高增長曲線,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就此身處險境。
與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行規律相一致,過去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并非意味著將永遠一成不變的維系下去。當一個國家經歷了長期的高速增長,從贏弱的農業國躍步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體,其依靠高速增長實現超越的戰略目標已經成為現實,龐大而堅實的基礎已經形成,以此為基數下的增長,實現合理區間下的穩定常態化,才是真正的科學與合理。
白酒無愧酒業“代言人”稱號
從酒種上看,白酒仍然一支獨秀,占據著中國酒業營業收入與利潤的主旋律。在《中國酒業》雜志剛剛評出的“2018年度中國酒業生產企業百強榜”中,白酒企業達75%,其產業結構也代表了中國酒業的整體。
2018年截止12月份,茅臺、五糧液發布的經營數據顯示,白酒頂端的“爭奪仍然激烈”:
2018年茅臺股份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522.42億元,同比增長23.07%;歸母凈利潤247.34億元,同比增長23.77%,均高于2018年的營收15%的增長計劃目標,全年計劃已完成近80%,鑒于第四季度仍是白酒銷售旺季,預計全年計劃順利完成的目標可以實現。
五糧液發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2018年1-11月五糧液集團公司實現銷售收入837.2億元,預計全年銷售收入將突破930億,其中五糧液股份公司明年將沖擊500億目標,2018年前三季度,五糧液股份公司完成銷售額292.5億元,同比增長33.1%;實現凈利潤94.9億元,同比增長36.3%。種種跡象表明,茅臺和五糧液集團均有望在2019年完成千億收入。
雖然從利潤率上看,醬香型白酒企業無疑技高一籌,但從企業規模與產量等多方面對比,在“2018年度中國酒業生產企業百強榜”前20名中,僅有茅臺一家,位列醬香第二位的郎酒則位列21名,同樣是貴州醬香型的茅臺集團白金酒公司、習酒、金沙回沙、貴州國臺、云峰酒業,以及北京華都等企業進入百強榜單。
而濃香型白酒生產企業仍占據行業前列的大部分,位列濃香“前十”的分別有五糧液、瀘州老窖、江蘇洋河、四川劍南春、湖北稻花香、安徽古井、安徽迎駕、金東集團、江蘇金世緣、水井坊等。
作為最具傳統的清香型白酒企業則排位均勻。北京紅星、山西汾酒、青海青稞、重慶江小白等十多家企業均上榜。
其它如鳳香型白酒代表陜西西鳳、芝麻香型白酒代表山東景芝、米香型白酒企業廣東順德、九江、馥郁香型湖南酒鬼等企業也都憑借自己的特色產品入選百強榜。
葡萄酒逆境中堅守東方特色
2018年的中國葡萄酒市場,由于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顯得更加具有不確定性。連續幾年,國產葡萄酒面臨著進口酒的沖擊,一度失去近半壁江山,國產葡萄酒在市場與本土化的優勢難以抵抗來自歐洲(舊世界)與澳洲、美洲等新世界國家的浪潮,顯得低調。
然而進入2018年,隨著進口酒顯示出一輪下挫,2018年1~9月,中國累計進口葡萄酒56.64萬千升,同比下降2.0%。同時進口額更呈現大幅震蕩,四個月的進口額分別是3.5億、3.3億、3.5億、3.2億美元,前兩個月同比增長5%、11%,后兩個月同比下降2.2%、19.9%。可以發現,經過6、7月份的增長后,后兩個月進口額也開始下滑,最高降幅將近1/5。
進口酒的頹勢是否給國產葡萄酒帶來轉機呢?從國產葡萄酒一年來的表現可知,國產葡萄酒正在努力打造更具自身產區特色的葡萄酒產品并提出“東方”概念。此外,國產葡萄酒龍頭企業也開始重拾做好國產葡萄酒的信心。記者從《中國酒業》雜志評出的“2018年度中國酒業生產企業百強榜”中發現,五大國產葡萄酒企業榜上有名: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11名)、中糧長城葡萄酒(23名)、中法合營天津王朝葡萄釀酒有限公司(65名)、山東威龍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68名)、吉林通化通天酒業股份有限公司(89名),國產葡萄酒一定會迎來新的曙光。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國產啤酒仍呈現集中態勢
2018年的中國啤酒市場波瀾不驚,消費總量并未因夏天的俄羅斯世界杯帶來大的突破,與全球同步仍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盡管如此,但相信有限的企業帶來的總量無疑遠超其他酒種。除了精釀帶來的微小變化外,產業結構也未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在“2018年度中國酒業生產企業百強榜”中,由于銷售規模的優勢,無論是中國市場“四大”——華潤雪花(3名)、青島啤酒(5名),北京燕京(8名)、百威英博(16名),還是雄踞一方的廣東珠江啤酒(25名)、金星啤酒(37名)、重慶啤酒(47名)、河北藍貝(99名),國產啤酒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都難以動搖。
當然,隨著新一輪開放的加快,國際化的深入,來自世界各地的啤酒產品必然也會給傳統的國產啤酒帶來挑戰,個性化實足的精釀也將給消費者更多選擇,如果抓住機會,提升空間,是擺在啤酒界面前的戰略議題。
黃酒尚未擺脫地域化的糾纏
作為傳統酒種,黃酒在中國百姓消費上有著悠久的歷史與人文特色。今天的黃酒企業也正在努力塑造自身文化酒的特質。2017年黃酒成為行業增長少有的亮點,2018年的黃酒業績也在此基礎上再上臺階。然而從總體上講,黃酒仍未能擺脫區域酒的尷尬,距全國名酒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2018年度中國酒業生產企業百強榜”來看,紹興黃酒集團以第24名位列黃酒陣營首位,其后的會稽山(40名)、塔牌(43名)、上海金楓(54名)分布在生產企業的各個“段位”。上榜的黃酒企業集中在浙江、上海、福建等黃酒傳統消費大省,與黃酒消費人群的分布高度一致,體現出黃酒消費的強烈地域省,同時,排名的均勻的分布正說明,各主力黃酒企業的生產與銷售規模,處于當地的中等偏上水平,在各區域為效益較好的企業。
黃酒重拾昔日的輝煌,在今天看來并非遙不可及,在生產加工模式日益注重環保與綠色低碳,酒類消費潮流日趨低度、柔和與多樣化的今天,黃酒對于年輕人有著不同一般的魅力與可能。
2018年,外部經濟環境對酒業整體的影響不容忽視,但酒業自身有著適應變化的強大發展規律,畢竟酒業作為快速消費品,又長期身處國家政策主導下的限制性產業,有著成熟的應對壓力的經驗與對策。外因通過內因產生作用,主導產業發展的終究是內因。
面對未來的更多挑戰與機遇,冷靜分析,沉首應對,相信自己,相信未來,是駕馭成功,實現企業目標的理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