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高質量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決策部署,深入推進產業有序轉移和轉型升級,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有關方面對《產業轉移指導目錄(2012年本)》進行了修訂,形成《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2018年本)》(下稱《目錄》),其中多次提到酒類產業。該目錄的出臺,將從政策方向引導酒業發展,對酒類產業未來布局又將會產生哪些影響?
酒類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國際經濟環境經歷復雜深刻變革,國內經濟加快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各地區發展內生動力有待進一步激活,需要產業政策找準定位、積極作為、精準發力。本次修訂旨在通過政策引導促進產業合理有序轉移,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這既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實際舉措,也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加快制造強國建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有效助推。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與2012年相比,2018年本《目錄》主要存在四方面調整:第一,在2012年15個行業門類基礎上增加了智能制造裝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門類,引導產業發展與轉移與時俱進。第二,增加優先承接地,引導各地突出特色、錯位發展。第三,增加引導優化調整的產業,引導產業發展與轉移升級。第四,《目錄》名稱增加“發展”,引導各地統籌發展與轉移的關系,立足全局,全面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考慮發展基礎、階段、潛力等因素,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由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
《目錄》中,酒類產業均為西部、東北、中部、東部四大地區優先承接發展的產業。其中共提到21個優先承接酒類產業發展的省份,包括西部地區11個、東北地區1個、中部地區5個、東部地區4個。在目錄中提到的21個省份中,四川省被提及的優先承接發展酒類產業的城市最多,有9個,貴州省、河南省、湖北省、河北省等10個省份優先承接發展的城市有5個。由此可見,酒類產業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尤其在西部地區后續發力的作用將更加明顯。
《目錄》中除了白酒、啤酒、葡萄酒、黃酒各大酒種外,白酒產區化、特色酒類產品發展被多次提及:一是在《目錄》中顯示,多個省市地區強調白酒集群發展與產區化建設;二是中高端啤酒,特別是精釀啤酒將是啤酒產業新的增長點,將進一步開發西部地區啤酒產業發展潛能;三是《目錄》中提及多個省市地區將大力發展果酒;四是《目錄》中重點提及了區域特色黃酒的發展,如福建省的紅曲黃酒、湖南的小曲黃酒等;五是《目錄》中鼓勵多個省區積極發展調味釀造料酒的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
產業集群發展趨勢更加明顯
《目錄》對于酒類產業省份、城市等發展的關注,將成為白酒產區化發展的強有力推手。
產業發展的終極指向,是產區價值。在葡萄酒領域,勃艮第、波爾多、納帕、南澳是價值的代名詞;在威士忌領域,低地區、高地區、斯貝塞區是價值的通行證。高度成熟化的消費環境中,對于消費者而言產區的名字便可說明一切。
白酒產區的概念并不是最近才熱起來,但此前多有爭議。一方面是因為,產區是葡萄酒領域的概念,是西方的舶來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釀造白酒所需要的糧食是在全國范圍內采購,打破了釀造原料的地域限制,產區的概念也就無從談起。 不過隨著近兩年得到多地政府和各大白酒企業的重視,白酒產區的概念被不斷強化。2017年,中國酒業協會舉辦的世界名酒價值論壇,評選出了“世界十大烈酒產區”——宿遷、亳州、遵義、宜賓、瀘州、呂梁、蘇格蘭、干邑、波多黎各、瓜達拉哈拉。這份“世界烈酒十大產區”名單中中國白酒占六席,分別是以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汾酒、古井六大名酒為核心的產區。這標志著白酒產區的概念正式進入公眾主流視野。
如今,中國六大烈酒產區也正在持續健康發展,有效引領著中國白酒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對于中國白酒產區建設,當地政府均高度重視,給予大力支持,目前中國白酒產區的品牌影響力也越來越強。
此外,《目錄》對西部地區工業發展導向進行了專門說明,40個產業聚集區中,川南經濟區重點發展食品飲料等產業,培育白酒世界級產業集群;天山南麓產業帶在巴州等基礎較好的地區大力發展葡萄酒等產業。
京冀交界地區不再承接酒業
值得注意的是,與酒類產業作為優先承接發展的產業不同,在河北省廊坊市、保定市京冀交界地區,酒類行業將成為其引導不再承接的產業之一。
這一決策與其地域位置存在有很大關聯。該地不僅緊鄰雄安新區,還是京津一體化的重要發展區域,未來在經濟、消費和文化方面的發展空間十分巨大。不再承接新的酒產業落戶,意味著當地原有酒企的價值被放大,品牌含金量不斷提升,或將成為珍稀品牌資源。
河北省廊坊市、保定市京冀交界地區原有地產品牌,在“引導不再承接”的政策背景下,再加之特殊的區位優勢,市場價值不斷擴大,迎來市場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