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個月來比茅臺還能漲。”這句話正是用來形容價格十年未變的國產啤酒。
2017年底及2018年初,啤酒企業集體漲價、燕京啤酒被舉牌等新聞讓行業內外人士紛紛感嘆,“啤酒的春天終于要回來了”。
但當資本市場與持樂觀態度者率先為啤酒行業鼓掌時,仍有一些冷靜的聲音存在。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啤酒漲價受成本上漲倒逼作用較大,產品需求是否復蘇仍待觀察。多位人士認為,此次酒企集體漲價其實是謀升級,將繼續積累量變傳導為質變的過程。
漲價背后是要利潤
啤酒業上一次漲價潮,還得追溯到2008年。隨后10年,我國啤酒行業經歷市場飽和、容量下滑、惡性競爭、品牌老化、噸價及利率過低等種種難題。
調整到目前,我國啤酒產業無論從競爭格局、產品結構,或是利潤水平,均發生了巨大變化。據安信證券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啤酒市場前五名集中度只有約五成,在中小企業紛紛退出后,2016年這一數字已近75%。
巨頭們的報告中,中高端產品地位越來越重要。如青島啤酒2017年上半年總銷量為453萬千升,其中以“奧古特”等為代表的高端產品銷量實現90萬千升。重慶啤酒2017年前三季度營收26.87億元,同比增長19.91%,其中中高檔產品的收入占比已達85%。
同時,啤酒巨頭們紛紛關閉了一些低端產能。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嘉士伯關閉17家工廠,旗下重慶啤酒自2015年來已關;蜣D讓11家工廠;百威英博在2016年3月關閉浙江舟山工廠;珠江啤酒后也關閉生產普通低端瓶裝啤酒的汕頭工廠;華潤雪花也有關閉工廠的相應動作。
啤酒專家方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行業企業主要集中精力做三件事,即升級產品結構、優化產能及提升產品價格,“這是在規模增長紅利已經趨近于無的背景下,企業從追求量變到質變的轉變。”
產品升級更被看重
在經歷近幾年啤酒行業產銷量下滑后,關于行業拐點是否已到來,業內存在一些爭議。
但2018年,已被視為啤酒行業的利好之年。國金證券撰文指出,2018是“體育大年”,俄羅斯世界杯、雅加達亞運會等重大賽事皆在年內舉行,且舉辦時間均為夏季啤酒消費旺季。
再從產量來看,東北證券撰文指出,全國啤酒產量歷經連續兩年下滑后,下滑空間已經不大,截至2017年11月,其同比下降幅度僅0.1%。2018年,受益于行業性提價及產品結構升級,結合啤酒產量回升,國產啤酒有望迎來量價齊升。
方剛也認同拐點一說,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7年上半年,部分龍頭企業業績趨穩,且利潤實現兩位數增長,加之行業敢于提價,行業拐點或將到來。但方剛也強調,目前行業前五大企業占比達到80%,市場格局較穩定,市場規模亦呈現橫盤狀態,爆發幾率不大,因此此輪行業拐點將主要體現在價格和利潤層面。
不過,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兼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不同觀點。他認為,啤酒仍然屬于過度競爭行業,市場經濟特質更加明顯,漲價更多是基于生產成本上漲的倒逼,并不代表行業即將迎來拐點。“近年來,國產啤酒的單一與同質化仍然較為嚴重,因此代表性企業紛紛致力于改善產品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等工作,但這仍屬于從量變轉向質變的積累過程中,啤酒行業的改善不會出現明顯的標志性節點。”何勇認為,現在說行業出現拐點還言之尚早。
一位啤酒企業人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無論行業是拐點初現還是觸底反彈,市場需求始終存在,唯一不同的是需求向更高質量、高要求轉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