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年伊始,酒業第一波大的漲價潮來自啤酒企業。1月4日,記者獲悉,包括華潤雪花、青島在內的多家啤酒企業從1月1日起將對產品進行價格調整。
對于漲價原因,華潤雪花與青啤的調價通告函中均表述: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增加、運輸費用增加、環保稅開征等原因,生產成本增加。
聞此消息,有啤酒行業人士激動地在朋友圈發文稱:啤酒集體漲價行動開始,這是十年來的第一次行業集體行動!行業真正的拐點就此開始!
01
中國啤酒行業之困
眾所周知,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但是,自2014年7月起,中國啤酒行業出現了連續24個月的產量下滑,隨后起伏。啤酒市場怎么了,該怎么走成為了這幾年爭議的焦點。
2017上半年,隨著國內經濟增長穩健回升,啤酒市場也呈現了企穩回升的良好勢頭。1-6月, 國內啤酒行業實現啤酒產量 2,269 萬千升,同比增長 0.8%。
但國內啤酒市場的復蘇仍面臨多重復雜因素:一方面,消費者消費需求多元化和消費結構升級給知名企業 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另一方面,受中高端餐飲消費不振、外資啤酒和進口啤酒市場沖擊影響,行業產能過剩矛盾仍較突出;同時,原材料價格、物流和人工成本的上漲,使企業面臨較大的生產 經營成本上升壓力。
更為關鍵的是,面對需求多元化、個性化、消費升級的消費形式,眾多啤酒企業并未提前布局,致使啤酒行業的困局長期存在。
十年未曾漲價的啤酒,為何迎來此次的行業內爆發式漲價?集體性漲價,對于啤酒行業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
02
此波集體漲價的背后
“燕京啤酒、華潤雪花啤酒、青島啤酒先后漲價,漲價幅度在10%-20%。漲價區域是從銷量比較集中、競爭優勢比較明顯的區域或者優勢品種開始。集中在500ml的瓶裝和易拉罐裝。”有熟悉啤酒行業的人士介紹了此次漲價特點。
“目前來說,雪花幾乎是大面積漲價,青島進行了局部調價,此外,燕京也進行了價格的調整,國內三大啤酒巨頭很明確地釋放出了漲價信號,百威也開始收拾局部市場,可見,漲價是行業內的一次集體行動,大勢所趨,還將持續進行。”有業內人士解讀。
“漲價的背景是啤酒已經十年沒有漲價了,只是在不斷地調整產品結構,此次漲價,對于啤酒行業,是作為一個爆發拐點。”熟悉啤酒行業的專家向記者分析,“可見提價的外在因素是公告發布所說的,這一輪環保嚴打引發的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環保稅的征收,導致成本提高,還有的原因就是消費升級的驅動,也給了啤酒漲價的契機。”
“從啤酒企業內部原因分析來說,近年來,啤酒企業不斷拓展新的生產線,收購活動頻繁,諸如百威英博不斷以收購發展精釀品牌,進行此類的商業行為,啤酒企業資金投入很大,為了填補資金缺口,適當進行產品漲價,是不錯的路徑。”行業專家分析。
此外,有業內人士用華潤雪花進行舉例,表示,今年上半年華潤雪花集團實現營收157.74億元,同比增長3.7%,純利11.7億元,增長93.4%。
“純利的猛增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銷量的上漲;二是中高端比例的加強;三是加強管理,費用投放更精準。”該人士介紹道。
“從多年前開始,雪花就開始希望向中高端市場進行開拓,但是,不堅決,動作不大,此次主力產品全方位漲價,雖然漲幅不大,但是,表明了向中高端邁進的決心。”有熟悉華潤雪花的人士告訴微酒記者。
03
向中高端挺近意味著什么?
和以往啤酒低價親民的形象不同,這兩年,啤酒行業似乎正在邁向一個新的消費帶:精釀啤酒的風靡、以德啤為代表的進口啤酒的興起、前不久雪花概念系列的上市……種種跡象都在昭示,一個啤酒消費升級換代的契機或將到來。
“啤酒行業連續幾年下滑,經歷了17年幾個月的回暖,又持續下滑,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啤酒行業的弱勢,相反,這種下滑可以看做是一種常態下滑,啤酒行業真正地開始從求量轉變為求質,量減價增,順應消費升級。”有專家分析稱。
“這一輪漲價,對于啤酒行業來說,算是利好消息,在啤酒巨頭的帶領下,啤酒升級的行業拐點即將到來,啤酒行業或將在產品層面與公司層面上迎來一次大的洗牌。”